文/杨耀民
母亲生于1938年抗战时期,生活在秦岭之中,商洛,洛南四十里梁塬一个低凹凹村庄。在母亲八岁的时候,外婆为了给自己的孩子省一口吃的食物,活活的饿死在讨饭路途,母亲和舅舅外爷相依为命,在那个兵荒马乱饿死人的年代里,母亲活过来了,才有了今天的我,感恩母亲给予我生命以及一个完整的家。

五八年,母亲二十岁那年,嫁给刚刚从朝鲜战争回来21岁的父亲。父亲兄弟四人,家庭相当贫寒(大伯做豆腐,二叔修鞋子,三叔逃荒河南灵宝),父亲性格刚直,言语直率,母亲性格内向,脾气温顺。当兵回来的父亲在战争遗留的经神创伤因此身体一直不好,退伍以后国家安排的工作由于父亲没有文化原因,最终还是回到农村,父亲是一个当兵出身的人,不会种田,更不会经商,还好,母亲会做一些针织刺绣活计,也会种菜,因此家庭勉强维持日常生活。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母亲和父亲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相续生下三个姐姐,为了想要个儿子,父亲给三姐唤名三弟,后来才有了我,从我记事起,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半夜常常喊叫,父亲的梦中喊叫多半是朝鲜战场的情景。我也常常在父亲的梦叫声中惊醒,母亲总是怕父亲的叫喊把我吓着,就把我拥抱在怀里,捂摸着我的小脑袋。那个时刻我的心里才不会恐慌害怕。
在那个全中国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的时期,我的家同样更加困苦,母亲总是白天参加社员农业学大寨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我们姐弟在被窝里等待父亲,一人一口分享父亲夜晚农业汇战带回来的一个(杠子馍)。等不到睡着了,梦里也会梦到香喷喷的杠子馍味道。母亲用自己的针线手艺活努力抗争的养育了这个家,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我们姐妹裸体和饿死,春天的野菜,夏天的浅野瓜果,秋天的野果子,冬天的植物野根茎,……冬天的棉袄,开春的(夹袄,夏天的马兜)以次以来到现在,母亲的自强,自立精神及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一直鼓励鞭策着我的以后人生,
母亲心特别善良,宽容大度,从来没有和外人高声说过争议的话。遇难事情,心平气和克服解决,在一次次生活困境下转危为安,(包括父亲在六九年那个时代遇到的社教运动遇到的蒙难)。母亲的胸怀永远都是博大,母亲在别人眼里是小女人,在儿女心里就是大世界。孩子和我从外面捡回来的小狗,小猫,母亲像对待孩子一样看待。因此以后在目前母亲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我们全家一起参加过多次洛南的义工活动。我的孩子是义工团队年龄最小的,当然了母亲是年龄最大的,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八零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母亲的几个孩子慢慢长大了,除过上学,姐弟总是帮母亲做一些农活,(喂鸡,喂猪,割草,收割庄稼,挖地,推磨子……)也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环境下,我们姐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刺绣活,及在任何逆境下,本能的求生欲望及关爱生命,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的童年是在父亲和母亲的田间地头,耙磨,麦杆,草垛里长大的,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母亲总会捡到一些鸟蛋或者洋奶奶,或者妹妹疙瘩,以及麦粒花,溜杆杆之类,填充孩子们的肚皮……那是一个困苦的童年,也是一个(丰盛的童年)更是一个记忆深刻的童年,也绝对是一个人生历程果实累累的童年……
我在八零年上小学以后,地方土地集体制转化为各户承包制。农村由牛梗人挖土地逐步转化为半机械化,(连枷打麦子改成了脱粒机)。国家逐步迈进了四个现代化生活。万元户和个体户蔓延增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每次我上街道的时候,母亲总会往我口袋里放五分,或者一角钱,我也不舍得买什么东西,悄悄的藏起来,攒够了买一本喜欢看的小人书。每次放学的时候,一个人偷偷跑到对面的坡沟地里,刨一些,小蒜或者半夏之类,让姐姐给我买,(那个曾经给予我童年乐趣的地方现在是一座座高层廉租房,(阳光庭院)现在想起来,曾经让父亲发现我逃学不专心念书后,打了我几个响亮的耳光,严厉的说,那些是你想干的事情吗?能有什么出息吗?你给我记住,你的手只能用你的心写好每一个字。父亲发过火后,母亲心庝的摸摸我发红五指印的脸蛋,无奈的说:孩子呀!想有出息,只能专心念书。(可是后来的生活步伐,我这双手和沙子水泥打上了交道)。
随后大姐出嫁也做母亲了,三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了,大姐的布鞋做的特别好,穿上特别合脚,二姐也是有外孙的母亲了,二姐特别会做小生意,三姐也做母亲了,就是书念的少,不过三姐的孩子特别优秀,这些都来源于母亲的教导和勤劳。

1990年,国家改革开放,很多人开始下海,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多同学开始顶替或者走后门参加工作,那是一个多么让人诱惑羡慕的工作潮流呀,(当时称铁饭碗)可是我的父亲身体特别的不好,我高二上一学期的时候,我决定退学,因为年迈多病的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养活我了,母亲说:那也不只是能吃饱肚皮的时代了,我必须面对实现。我当然端起了泥饭碗。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我跟村里的大人学做一些事情,(种蔬菜,摆地摊,学瓦工,那个时候常常感觉自己丢人,没有同龄人生活的有出息,干一些不起面活路,常常在躲避同学和熟悉的人)慢慢的我适应了生活,生活也容纳了我,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我的建筑行业也有了一点气色。其实是生活把我逼上了建筑行业,我心底一直喜欢的是文学和美术,生活常常戏弄平凡普通的人,好像故意忽悠捉弄我的人生,人生中常常有很多无奈的选择,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但是你一直勇敢的用爱心真诚的认真走下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回过头来就是蛮好的生活。人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不管这片土地多么贫瘠,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生存能力和那份感情,不管是崖壁的松柏还是淤泥的荷花,用根茎充吸大自然的甘露。下海捞鱼的潮流,或许自己变成了大鱼大虾,或许比大海淹没。不管是捞到了金子还是泥沙,那都是一种生活历程。
2000年以后,国家的政策全民奔小康,在我家光景刚刚好起来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农村由老土房子都新建了砖瓦房。随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老婆是在我最困苦奋斗的时候嫁到我家的,爱人和母亲的关系相处挺好,我常常给孩子讲母亲和父亲的故事,孩子们和母亲特别亲近,我的爱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安稳温馨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常常把她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了,八十多岁的老人,特别喜欢旅游,不晕车,去年国庆带母亲去延安看黄河,一路上我很多担忧都是多余的,母亲回家该干啥就干啥,我道是病倒了,休息了好多天,母亲很想去北京,我也想母亲身体依然健康,应该带母亲出去走走,其实我最大的心愿是想带母亲去父亲当年战斗过的朝鲜看看,看看父亲曾经流过血地方,看看父亲那些埋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毕竟那里有父亲的青春岁月。
母亲的孩子及孙子都进城工作了,母亲住不惯城市房子,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老家,母亲说家乡的水甜,家乡的人好,家乡的土养人,故土难离呀!其实我懂母亲的心:母亲在哪里,家就在那里,母亲更离不开去世的父亲……。

2010随着城市化不断延伸农村,如今家门口的泥土路硬化成宽敞的水泥路面,都安装上了路灯。其实是母亲心离不开家,离不开那些老伙伴。如今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一起看年轻人跳广场舞,更因为,家乡有60年代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奉献,当年的洛惠渠引水工程,李村水库储水工程……到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去洛河挑水吃的日子已去不不复返了。九十年代的山川秀美工程,是门前一道靓丽的风景,门前屋后都是绿茵茵烤烟和菜园子,五十年代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南北通达的过境路,家门口的荒坡修建成(阳光庭院),那八十年代的荒草县河如今架起了风景画廊(柳林桥)一直通达音乐小镇和八卦桥乃至高速路口。那片沼泽地建起成了(华阳老街道)站在自己家的阳台就能看到馒头山美丽的夜景。那云燕楼就是他们这代人的一座丰碑。西城开发区汉字故里塔夜景,灯光闪烁,好像在炫耀着今朝的灿烂与辉煌。
回来吧,妈妈在家等你,孩子们!洛南现在美太太。城市有的我们都有,城市没有的,我们家乡有(自然氧吧)。这些年我目睹家乡的变化,2015全国推行农村扶贫攻坚,2019全国推进扫黑除恶,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中国梦》,我与共和国一步步走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供稿:杨耀民
责任编辑:任永强

“都市头条---商洛头条"平台,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欢迎提供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最有真知灼见的感悟文章,最具商业价值的传媒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