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兰飘香
作者/侯万福
主播/玉华
吕玉兰的名字,对于今天50多岁的人来讲,并不陌生。她的名字,曾是一代中国妇女、中国农民的骄傲。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感人的事迹和她那张头系白羊肚毛巾,身穿中式格布上衣,手握铁锹的照片。至今,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位哲人说过,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有时候,在社会的变革中,历史的唤起,比什么都重要;有时候,历史的镜子,又是那样的明亮;有时候,历史的瞬间一经定格,就会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岁月在流逝,时代在发展,而有些东西,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人们对一种崇高精神的景仰,人们对英模的追寻与呼唤,人们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这不是恋旧,不是复原,而是对过去了的历史,充满理性的思考和应有的尊重,是对未来的一种深情期盼。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领袖人物的引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英雄模范的榜样力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离不开浩浩荡荡的人民大众参与和推动。什么时候离开了人民群众,正像毛主席说的:则将一事无成。怀着对英模的崇敬,在一个春暖乍寒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吕玉兰的故乡——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

吕玉兰,1940年2月6日,出身在这个村子的一个农民家庭。临西县,位于冀南,原系山东省临清县的一部分。1964年底,为了便于卫运河的管理,经国务院批准,河北、山东两省以卫运河划定省界,将临清卫运河西岸划归河北省管辖,单独设县,因地处临清西部,故名临西。从此,冀鲁大地的边界,又出现了新的区辖变化。在中国的版图上,河北又多了一个县。东留善固村,坐落在临西县西北角,西与丘县毗邻,北同威县搭界,东和山东聊城地区的临清市相望,正处在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相交的“三边”地带。这个小小的村落的人们,上世纪60年代中叶,在吕玉兰的带领下,演出了一幕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动人活剧。
我们来到村里,看到了整齐的民舍,成排的林木,沿街密集的商铺,学校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我们参观了吕玉兰纪念馆、吕玉兰故居、“玉兰林”和“玉兰”酒厂,村里的干部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当年吕玉兰带领乡亲们奋战黄沙地,一身汗水,一身泥巴,改变落后面貌的模范事迹。村干部的讲述,使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当年浑身沾满泥土的人们。诗人雅姆说过:“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是啊,我们来到这里,是要向他们致敬的,向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致敬。

我们来到这里,与其说是追寻这位劳动模范的特殊人生经历;不如说是理解和探究她生命中,存在着的那段新中国创业者朴实而灿烂的精神高度。 吕玉兰16岁时,开始担任村农业合作社社长。这位年轻的社长,带领乡亲们在沙荒地上,开荒植树,防风固沙,挖河引水,平整大地,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和乡亲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劳的汗水,一年又一年,苦干、实干,终于把这块贫瘠的土地披上了綠装,变成了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平坦的田地上,种植着小麦、棉花和多种经济作物,年年丰产填仓。如今的“玉兰林”已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农庄。如今的东留善固村,是河北平原最綠的村庄,林木覆盖率达65.97%,荣登“全国绿化千佳村”金榜。老乡们说,东留善固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吕玉兰带领我们苦干出来的。五千亩的绿色,彰显出了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荣光。挺拔的参天大树,骄傲的舒展着臂膀,感谢着当年创业者流出的汗水和奉献出的力量。

吕玉兰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姑娘,成为新中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以后,他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县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她不管地位有多大变化,始终不忘人民,不忘养育她的土地。她走上领导岗位后,曾撰文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主张。这个主张在现在看来,不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功用,值得大力提倡的吗? 1982年,吕玉兰从省领导职务退下来后,曾和习近平在正定县共事三年之多。习近平同志任县委书记,吕玉兰任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在吕玉兰逝世后,写了一篇题为《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的悼念文章。文章中写到:“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加姐弟的情谊。”“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1996年春,在她逝世三年后,她被评为“中国雷锋”式人物。在“中国雷锋”式人物的行列中,排列着: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孔繁森、蒋筑英、安珂、赵春娥、林巧稚等无私奉献的英模人物,他们的精神同雷锋精神一样,永照人间。 2004年8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邢台市委宣传部、中共临西县委、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吕玉兰》在央视播出,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玉兰精神的呼唤。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社会背景,会涌现出不同的杰出人物,这完全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根植于大地的人,脚步是坚实的。他们所创建的业绩,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吕玉兰就是这样一个脚踏实地,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人。
公者千古,流芳大地,玉兰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