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①赋

民族命名兮县治,山歌响誉之乡愁。群山丛岭,西北高原之旱地;富水大河,陇甘之巨渎长流。四水②环襟以钥锁,东乡驰骋;千峰拱壁以葱茏,中部啁啾。信仰伊斯兰之宗教,徜徉花儿美之歌喉。高山眺望,纵目四方于胸襟;热汗壮行,回音千古于山沟。恶水险山之跋涉,艰难岁月;娇妻老母兮挂牵,坎坷春秋。
筏子客③,脚户④哥;擀毡匠⑤,纺线婆。走南闯北,一曲花儿兮灿烂;结队成群,千年贩负兮婆娑。脚踏于千山万水,精神抖擞;扑尘于三秦两陇,爱恋婀娜。二三结伴,浩浩汤汤以负贩;四五成帮,洋洋洒洒以驮骡。丝绸古道,茶马先河。沉淀千年之悲壮,风餐露宿;徘徊四海兮飘零,雨浴霜磨。风尘仆仆,千里之欢歌笑语;足迹悠悠,一生兮小唱醉歌。苦辣辛酸之泪水,遥思故里;忧愁离别之情肠,远系老窠。
驯走骡平生之绝活,驰驱平稳;如坐轿拿手之高能,潇洒舒宜。鞍头置水,疾步如飞而不滴;鞍上放茶,穿山特快之未漪。项系环铃之乐曲,叮协奏;脚赓旋律兮偕声,摇拽奔驰。旋风疾,快鞭挥。黄河渡口,木筏扎排于沿线;红柳滩头,羊皮鼓气于边陲。千户漂流之胜地,横波撑渡;百滩喷射于强弩,拍浪相追。浪尖桨板,击水中流兮鼓劲;风口竹篙,溅珠力士兮扬威。
擀毡工艺,传统非遗之妙品;叙事诗篇,漫长历史兮丰标。守望大山之文化,米拉尕黑⑥;流传旷代之典藏,珠璨风骚。手抓羊肉,位列皇家之贡品;针绣锦稠,名蜚仕女之旗袍。吃大苦,耐大劳。五声钟吕,六艺洞箫。拔棍广场兮比赛,雌雄对决;绣花聚会兮临摩,云彩相邀。出门吉瑞,长短河州之锦句;入室祯祥,高低徵羽兮蓝桥。喜获丰收之浪漫,花儿朵朵;欣逢庆贺之淋漓,曲子遥遥。
木兰山樵诗曰:
耕耘山谷漫挥鞭,渠水南阳送碧泉。
古刹钟声敲礼拜,新居树色傍炊烟。
青葱大蒜争朝市,黄饼蓝图绚大千。
红帽红袍增妩媚,白衣黑甲自天然。
【注释】:
①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面。东与定西市毗邻,南与和政县接壤,西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与永靖县相望。②四水:东乡族自治县东临洮河,南临广河,西接大夏河,北隔黄河。③筏子客:筏子客的历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兰州交通落后,绝大多数货物靠羊皮筏子走水路运输,旧时羊皮筏在黄河上熙来攘往,从黄河沿下游运输,最远行至包头,特别是从兰州往下游的大峡、桑园峡等地,水流湍急,怪石嶙峋,稍有不慎,就会有筏翻舟覆之险。因此,技术高超、水性好的“送峡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筏子客就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④脚户: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把靠脚力谋生的人称脚户。⑤擀毡匠: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⑥米拉尕黑:东乡族民间故事。又名“月光宝镜”。流传于甘肃省东乡族地区。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协会会长,黄陂诗词楹联学会会副会长。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