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牛坡”与“陕半韩”的传说
作者 王安德

史料记载,韩城有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句彦语传来传去,还有人将过去老城上新城“柿谷坡”称“死牛坡”,在这里,不管怎么叫,怎么称呼,韩城人最终还是称其为“柿谷坡”,因为,后句“秀才比驴多”的韩城人,真的连自已的地名都说不准吗?
并非如此,韩城因受“秀才”的影响深远,造就在文墨中的不同叙说。
历史就是以史为鉴,事实胜于雄辦。几千年来,韩城人崇尚文化的传统没有变。至今,走在韩城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村镇、机关、企业,学校,随便搭仙一个韩城人,都有满肚子的墨水。爱好书法、绘画、文学、写作,艺术的比比皆是,很多巳经成为了当代的名人名作。

如赵秋民先生创办了“韩城文学树”,在这个网站平台,发表的文学原创作品非常适合韩城人的口味。
母明义先生过去只是韩城的一位公安民警,我认识他并与之相处二三十年,都不知他与“文学”有缘,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在“文学树”相见,我很吃惊,也许是我过去小看了他,他发表的几篇文稿让我数次阅读,感觉我已落伍,与其交流,他对赵秋民和颜忠学老师的尊敬和赞赏不亚于对“贾平凹”的评价。
郭珺是韩城作协主席,除过韩城作家群外,她也创办了“韩城文学园”,我在此发表过几篇小文章,深知郭主席对每位文学爱好者或作家的文稿要求很严,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审核都很严。说“严,说明我们是文史之乡,秀才那么多,千万别弄出笑话”。

通过韩城作家群,我认识了七十八岁的吉春胜老师,也可称之为老先生,至今还未见过面,但他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经常告诫朋友,作人就要作吉老师那样的人,做事就要向吉老先生一样,一生都在奋斗。据说,他的四部巨著己全部编辑出版。其中《世界史记》一百万字,《史记续史记合注本》三百万字,《三秦演义》一百一十万字,《小北京演义》一百万字。
马德武先生与我同行,都是老公安,去年退休后,与老伴居住在北京,对于诗词的爱好,在儿女的支持人,他和老伴游走中华名胜古迹,游走中国大好河山,时不时回韩重游,基本上一日一篇美丽的诗篇,图文并茂,发表在好多刊物上,被同行们誉为"游走中的韩城诗人"。

状元王杰,韩城庙后村人,与“死牛坡”相邻,乾隆二十六年进土及第中状元,官至大学士首辅,相当于宰相。两朝为官,长过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以刚正忠直著称于世。
“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这是王杰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给他赠的一首诗。
“朝半陕、陕半韩、韩半解卫”是何意思,还有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五子登科……都是哪些大神。
说起韩城历史文化名人,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司马迁,然而,在韩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曾出现过无数名人。列其荣耀,有司马家族、薛氏家族、党氏家族、卫氏家族、解氏家族、师氏家族等,且在明清时代达到高朝。

据史料显示,仅明清两代,韩城科举中试者高达1396人,(其中进土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余人),位列陕西之最,全国罕见。于是,就有“下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朝半陕、陕半韩、韩半解卫”之说。
他的寅意告诉人们,在朝做官的有一半是陕西人,而在这陕西籍里面有一半是韩城人,在韩城人里面有一半是解家和卫家人。
因此,有学者直呼韩城为“高官摇篮”,韩城被誉为“解状盛区”“士风醇茂”“户尽可封”之域。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