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画虎不成反类犬”谈马援家训
原文: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址,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马援兄长的孩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议论别人,非议时事,还随便与侠客们相交往。马援以前在交址(国),就写信训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之名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口中可不能说啊!议论他人的长短,随便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我的子孙后代有这种行为的。你们明明知道我非常厌恶这事,之所以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缡一样,就是申明父母的训诫,让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这个人,性格敦厚,做事周到又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爱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与品德好的人、品德坏的人都能合得来,他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也敬重他,但不愿意你们向他学。学习龙伯高,既使没学到家,你们还是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也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要是不到家,就会堕落成轻薄之人,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至今杜季良还不知道,郡里的将领们动不动就咬牙切齿痛恨他,我也很为他寒心,所以不希望子孙们学习他。
马援家教的内容,可分为三点。一是不要议论他人的是非,二是不要随意讥剌时政,三是希望子孙向品德敦厚、谨言慎行、谦约节俭的人学习。三者之中,只有第三点内容,比较令人费解,对于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个人,马援本人都“吾爱之重之",可为何马援只希望子孙向龙伯高学习,而不要向杜季良学习呢?从文中可知,其区别在于杜季良“清浊无所失”。词典上说,“清",即水请,“浊”即水浊,在文中,显然不是指水的清浊,而是喻指人的道德品质的高尚与否。杜季良能“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足见其品德高尚,可他与人的交往,对别人的品德不加区分,结果是他父亲去世之时,数郡毕至”,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来了,可品德不高的人也来了,马援不愿子孙向杜季良学习,就是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就是说想学杜季良的优点,可优点没学到,反而只学到了结交坏人的一面,自然就成为“轻薄子”了。从这中间可以看出马援对子孙的教育,是多么注重品德,连子孙对他们的交往,还要看他们的品德怎么样。由此联想到孔子的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见孔子也把交朋友,是将品德的好坏放在了重要地位来看待的。
马援的家教是有针对性的。他的侄子马严和马敦“喜讥议,而通轻侠者”,针对他侄子的性格上、习惯上的毛病,才在远征打仗的途中,还念念不忘,用书信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规劝。
马援的家教,态度是和善的,方法是得当的。他没有站在长者的角度,去训斥指责侄子,而是言明“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先表明自已对这种毛病的态度,引导侄子去改正,用“施衿结璃,申父母之戒”做喻,心平气和,反复申明的目的是“欲使汝曹不忘之”,再拿当时两个名人龙伯高与杜季良做例子,阐明品德的重要,再提出希望侄子们向龙伯高学习的愿望,方法得当,合情入理。原文虽没有记载其侄子后来的结果,想必其侄子也不会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下去。
由马援的家教来谈现实社会中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教育,其内容大多是对子孙进行涉及世界观,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习态度,伦理道德等等,它贯穿于人的幼年甚至成年之后,对人生的影响十分重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凡有子女的家庭,家庭教育就一定存在。只是因家长的水平不同,要求与目的不同,方法与方式不同,形成千奇百怪的,效果不一的家庭教育的社会现状。从马援的家教看,具有针对性,和风细雨地,善用比喻,不厌其烦地,用现实社会的真人真事来对子孙进行教育的方法方式,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愿马援的家教能从马援的个人家庭走向马姓的每一个家庭。进而超出姓氏,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后代都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