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时代的李琦)
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不少热爱话剧的安徽人都欣赏过安徽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在那个年代,话剧艺术可谓上乘之作,是合肥戏剧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许多著名演员走上舞台并逐步成长,他们卓越的表演艺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和偶像,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琦就是其中一位。
崭露头角 初显扎实艺术功底

(《天王剑》剧照)
李琦祖籍河南邓县,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6月求学期间,她由上海市青年学习会推荐到筹建中的皖南区团委文工队,并在上海市青年文工团进修。正是这短暂的进修经历,启发了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追求。1950年1月,17岁的她被分配到皖南区党委文工团当演员并来到了芜湖,从此开始了她所热爱的文艺生涯。
李琦年轻时勤奋好学,戏路广阔,又在当时有名的上海市青年文工团(后改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学习过,很快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她演出的第一个大型话剧《思想问题》,扮演剧中的袁美霞一角,她认真研读剧本,并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一个刚参加革命的娇小姐演得活灵活现,初步展现出她的艺术天赋。

(《日出》剧照)
历经磨炼 演绎丰厚艺术佳作
1951年底,皖南皖北合并重建安徽省,皖南文工团奉调蚌埠,改名为治淮文工团,隶属治淮委员会。李琦和全团同志一道,活跃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千里淮河两岸沸腾的治淮工地上。在佛子岭水库建设高潮时,她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为民工演出。艰苦环境的锻炼,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坚定了她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信念。她是第一个带队到蚌埠、凤台、怀远寻访花鼓灯艺人、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人;她又是第一个带队到安庆学习黄梅戏的人,并与严风英、潘璟琍等成为好友。这些都为她在戏剧舞台上的出色贡献打下了基础。

(《紧握手中枪》剧照)
1955年淮委改制,李琦所在的治淮文工团话剧队并入安徽省话剧团,开始了专业话剧演员的生活。1956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话剧观摩演出中,她主演的《归来》因扮演童惠云获得演员二等奖。时年23岁的李琦能和许多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演员同列二等奖,在全国和安徽文艺界影响颇大,可以这么说,李琦此次获奖在她的话剧演出的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归来》剧照)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李琦参加主演《豹子湾战斗》、《紧握手中枪》、《上海战歌》、《在那一边》、《胆剑篇》、《毒手》、《兵临城下》等剧目。她出色的表演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剧团的女1号。那时的娱乐形式很少,很多人都将看话剧作为主要的娱乐和学习项目,很多话剧一经演出,便是一票难求、场场爆满,不少剧目演出都在百场之上。

(《彼岸》 剧照)
不懈追求 攀登人生艺术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话剧界迎来了第二次演出高峰期,经过十年艰苦磨练,李琦加倍努力,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演出机会。作为主演,她在省话剧团先后演出了《暴风雨中的烈火》、《种子撒在人间》、《天王剑》、《彼岸》、《咸亨酒店》、《日出》、《明月初照人》等多部话剧,在这些话剧中,她分别塑造了劳动妇女、高级女干部、女艺术家、女英雄、外国女特工等艺术形象。其中,在《暴风雨中的烈火》中,她将自己的命运与女主角的命运融合在一块儿,演得十分深刻感人,将她的表演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日出》剧中人陈白露二十多岁,而她已四十多,又是第一次扮演这类人物,表演难度非常大,但她仍旧将这个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她出色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才华。回忆这段经历时,她感慨万千,那段激情难忘的岁月是她舞台生活的基础。


(当年话剧演出节目单中的演员表)

(《种子洒在人间》剧照)
八十年代初,李琦开始做话剧导演工作,尤其是关注儿童剧。她先后导演了《外星人》、《皮皮鲁和吹牛大王》两台儿童剧。1991年到1993年,她又导演拍摄了儿童系列电视剧《皮皮奇偶记》,并荣获安徽省电视家协会颁发的灰喜鹊奖,1995年,她又创作、导演了儿童剧《尼尼与呼噜》,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她还同其他同志一道,发出排演中小学课本剧的倡议,她既导又演,她导演的课本剧《项链》在全国课本剧评选活动中,荣获导演一等奖。

(《暴风雨中的烈火》剧照)

(剧照)
她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在话剧艺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诸多的荣誉称号。198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她“尖子演员”称号,继而被评为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担任第六届、第七届省政协委员和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儿童剧研究会理事,省话艺委会委员,出席了第四次、第五次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
李琦现在退休安度晚年。她是一个心胸开阔、性情温和的人,对名利看得很淡,生活得平静而安详,又不乏自己特有的品德。话剧的发展离不开话剧人的传承,李琦以从事话剧事业为豪,也得益于话剧。李琦,一代话剧艺术家传承的其实是话剧精神,话剧理想。
平静话剧人,温馨又从容。(作者 柏林)

与曾孙在一起的时光

幸福晚年(和老伴柏龙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