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达摩:《上帝的拇指: 在诗歌的进程中》(六)
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三位非常杰出,甚至堪称伟大的诗人,他们是郭沫若、艾青、北岛。这三位诗人伴随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文革”。同时伴随着三个重要流派: 创造社、七月诗派、朦胧诗派。“七月诗派”和“朦胧诗派”作为流派,一点没有问题。关于“创造社”,这里补充几句。创造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全”与“美”,推崇“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因此其流派特色非常显著。
艾青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震动诗坛,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艾青早期诗歌所显露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归。因此,当抗日战争的号角一吹响,艾青即从时代的“流浪汉”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迅速地在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百年中国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诗人。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另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显然受到艾青的影响。
即使是1978年12月因创办《今天》杂志而一举登上中国诗坛,并由此开创“朦胧诗派”的北岛,也与艾青的影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艾青与青年北岛,关系非常密切,舒婷的诗《致橡树》的题目原为《橡树》,是北岛建议、艾青点头,同时敲定的增加一个字“致”,才使舒婷的这首诗《橡树》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致橡树》。
综上所述,诗人与流派的关系非常重要。上帝的拇指在其长篇论文《嬗变的历程: 新时期三十年诗群流派演变综论》的第一部分开头就写道:“新诗写作刚一开始就是和诗歌群体、诗歌流派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等,可以说贯串于整个现代时期,其中不乏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对于新诗写作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我们甚至可以将现代派阶段的新诗使用诗群与流派的方式来划分与叙述。”
诗人与流派的关系如此重要,以致于即使是但丁、歌德这样不可一世的伟大的天才,其创作生涯最初都分别与“温柔的新体”诗派、“狂飙突进”运动,紧密地融为一体,彼此彰显。
(2020年5月7日,写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