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修学笔记(卷九)
《用平等心乞食即是普门示现》
作者:吕兴福
在舍利弗和目犍连都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看望生病的维摩诘,并且各自阐述了没资格的理由之后,佛再指示让大迦叶前往。
大迦叶对佛说:“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仍然说自己没有胜任的德能,也同样向佛解释了不堪胜任的原因。
他说:记得我为了让贫困的人们能多种福田,曾经刻意地专门去一些较为贫穷的家庭行乞化斋。时维摩诘居士对我说,喂!大迦叶,有慈悲心固然好,但如果不能平等施予,不能普门示现,舍弃豪富,专门去贫困人家化斋,这个慈悲心是不圆满的。
作为住平等法的佛弟子,应按次第平等乞食;并不是仅仅为了吃饭养活自身,而是给众生一个播种福田的机会,才去化缘乞食。为了彻底看穿色身不过是一个四大缘聚的和合之体的缘故,应取抟食,即用手抓饭吃就可以了;因为乞食时没有贪念、没有受的概念,却以慈悲喜舍为出发点和原动力,故而应该接受饭食。
以万法本空、只不过缘聚成形的知见,出入于城乡聚落;虽然能看到种种境缘种种色相,就跟没有看到一样,不作分别想;虽能听到各种音声,顺耳的、逆耳的、赞叹的、毁谤的等等,都是同样的声响,不去分别;所嗅到的各种或香或臭,等同于一阵风;对于所食之味,于酸甜苦辣咸不作分别;对于各种触觉,或温暖的抚摸,或粗暴的厮打,乃至火烧刀斫,都不作分别,如智证,即于一切感受作空性般若想;知一切法,都如同幻相,既无自性也无他性,本自不曾生起,今则无所谓止灭。如此于色声香味触法,不起分别,不执着,故而无须拣选。
迦叶啊,若能达到不刻意去舍弃八邪道而入八解脱道,若能以各种所谓形形色色之相乃至邪相而入住正法,若能以一食布施于一切众生、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的话,即如果能达到上面三个条件的话,就可以随意化缘而接受饭食。
这样乞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即无所谓烦恼和不烦恼,超越了烦恼与不烦恼,就是解脱;其意不是入定,也不是出定,四种威仪之中无不是定中;不是安住于娑婆世界,也不是安住于涅槃境界;这里一切布施者,并没有福报大小的分别,既不存在饶益也不存在毁损;这才是不依止声闻等小乘者的真正的大乘之道。
迦叶啊,若如此乞食,才不是白白地食用大众的供养和布施,才不辜负他们所施之食。
大迦叶向佛转述了维摩诘的话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的感慨:维摩诘的这些话,我以前从来没有听闻过。从此之后,我开始对一切菩萨们,对一切大乘行人生起了敬仰心。我常想,一个在家居士,辩才和智慧能达到如此境界,谁听了他的教导能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自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劝人去选择声闻、辟支佛等小乘法为行持方向。情形就是这样,因此,我没有资格去维摩诘处问疾。
以上,有几处名相,为了不打断维摩诘大士精彩又经典的开示,没有及时作出解释,现在我们回过头再去加深一下理解。
一是八邪道,就是将八圣道前面加上一个“非”字即是。八正道,亦名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此相反,就是八邪道。
二是“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这里的八解脱不是八圣道,而是禅观的解缚行门。也叫八背舍,即修习止观法门时,分别用八种禅定功夫去对治众生对三界的各种贪执。那么,这句话的意思贯通起来,就是:如果能不通过刻意地去舍弃八邪而入住解脱境界,指的是不通过小乘行人的种种行门,直趋般若,了达空性,彻底解脱的境界。
三是从“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开始至诸法“本自不然,今则无灭”止,以空性盖帽,依次从面对六根所对应的六尘、即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各种善恶逆顺境缘时,以般若空性去观照,皆无自性,不可得,故而不去分别。既然不起分别,为什么要刻意选择贫穷的人家去救度呢?
四是关于声闻和辟支佛,我们都知道的,虽然习惯上被称之为小乘行人,但他们的确是圣人,在原始佛教中,在时教的最初阶段,他们曾经是主流,在佛开始演绎般若思想和大乘教理时,他们中很大一部分行人都弃小乘而趋向大乘。因此,我们当从内心深处礼敬他们,丝毫不能有我慢的情绪滋生。
这里,大迦叶尊者为我们所转述的,是维摩诘大士继“什么是真正的晏座”和“何为诸法实相”两则重要开示之后的第三则开示,即“于诸法不起分别心”。其特点仍然是着眼于根本,不假方便,直取大乘。
从迦叶尊者乞食时刻意捡择贫穷人家的事相为缘起,层层展开,演绎平等一如的大乘精神,解读观照时,有一种震撼的力量伴随着我们,总会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但同时,它毕竟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东西,它也超越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其缜密微细程度也确实会令一些根器不足者望而生畏。
因此,对于是否需要人人都去修学大乘经典,还是要因人而论,因根性而论,若一概强求,便会成为《大品般若》中所说的“菩萨魔事”。
然而,我们终究是要弃小向大的,这个难关终究是要过去的,若有能力或稍加努力便可以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话,何不笨鸟先飞及早起步呢?(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执行委员、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