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创造了“草根”写作
——《史记》中的小人物世界
◎潘安兴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为小人物立传,开创了草根文学的先河,为后人所继承。
寻找小人物的亮点,看到他们身上的真善美,闪耀着仁义的光芒,这是以前的史学家们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对他们的身世介绍,哪怕只有寥寥数十字介绍,足以说明坎坷命运。
《刺客列传》中许多刺客大侠的事迹。都有非常感动人的故事,他们都出身在社会的底层,属于小人物的范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讲求仁义,爱打抱不平,做人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慨,白虹贯日的豪情,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被人称为义士。
专诸,一个屠夫出身的壮士。有母亲与妻子,被伍子胥发现,结为八拜之交。推荐给公子姬光,马上受到厚遇,并敬重其母,说明来意,当即慷慨以身相许。
老母在堂,顾及无人照顾。老娘知道后,自缢以成全儿子。安葬母亲后,一心一意与姬光谋划行刺僚的事。
他献计藏剑于鱼肚的计划,按照步骤安排,如遂使命,自己却被吳王僚的卫兵剁成肉酱。
聂政是春秋末期的大侠。素有仗义的美誉,做卖狗杀狗的生意。受韩国大夫严仲子之托,报仇雪恨,不收重金,只结知已。只身闯入虎穴,无愧于朋友的嘱托,牺牲自我,完成了一诺千金。

豫让与荆轲的运气却没有那么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用生命回报当初的许愿,上演着悲歌一曲。
《游侠列传》是对底层人物的又一描写,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肯定他们“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质。
在秦朝以前,平民侠客的事迹,已经湮没在岁月的烟海里。从汉朝开始,就有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人。司马迁指出:他们虽然有些违反朝廷的法律与禁令,劫富济贫,替老百姓出头,釆用非常手段,摆平不公的现象,但他们个人行为却符合道义。他们从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坚守廉洁,主动退让,不坏江湖的规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司马迁对刺客、游侠的写作,影响着后世的作家。《唐传奇》、《小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无不找到司马迁的遗传基因。武侠小说大师金镛、古龙等人的作品,依然可以看到《史记》写作风貌。
草根人物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最广泛的人群。为生活而奔波,努力挣扎,企图改变命运。司马迁把他们的奋斗历程记录下来,给后人以启迪,无疑是《励志篇》。
在《殷本纪》中,不忘把小人物写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突现抓住机遇,改变身份的主观积极性。
伊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陪嫁的奴隶,带着炊具奉命给成汤烹饪。利用上菜的机会,咨询意见,向成汤讲叙菜的味道,由此引伸治理国家的理论,让成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久而久之,赢得了成汤的信任,解除了奴隶身份,还举行了仪式,聘为阿衡,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完成了奴隶向政府总理的华丽转身。成汤去世后,还辅佐了太甲等几位君王。
苏秦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人物。《苏秦列传》记载了这位矢志不渝的奋斗者,他的家里很穷,依然悬梁刺股读书,嫂子们讥笑他不务正业。到鬼谷子门下学习,归来依旧穷困潦倒。他游说诸侯秦赵燕,受到冷遇。不因此灰心丧气,又选择了联络六国合纵相亲,歃血洹水之上,缔约抗秦,挂六国相印,功成名就。司马迁对苏秦多加赞赏。称其虽出自市井贫寒,却有过人之处。

在《管晏列传》中,对这位穷人出身的政治家充满同情说,管仲贫困,三次做官,都被君王罢免;服务公子纠失败,又被下狱,幸亏得了好朋友鲍叔牙极力推荐,才得到了重用。辅佐齐桓公繁荣经济,整顿军队,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
司马迁非常了解草根的心理,草根情怀,表达他们的诉求。作为一个史学家,洞悉草根一路走来不容易。尤其珍惜眼前的所有,感恩的稟性特别强烈,他们会把爱民报国当作神圣的使命。
虞舜是一个地道的草根天子。《五帝本纪》记载:他曾经历山耕作,雷泽而渔,黄河边烧窑。家里还有盲人父亲,坏心儿的后来娘,顽劣的同父异母弟弟。他们三个人扎在一起,总想把舜置于死地而后快。但他从不计较,还是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
唐尧老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四岳推荐了他,尧决定试试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又让他参与行政事务管理,进行全面考察。
舜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走到了前台。他把爱民就是爱国当作执政理念,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对官员的评价,掌握一手资料,召见各方诸侯,改革各地的酷刑制度。三年考核,尧很满意,在文祖庙举行禅让仪式,舜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奴隶制的商代,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物坐直升飞机到了中央。《殷本纪》中写下一个政坛奇迹,寄寓着后世版本的出现。傅险,一个做苦役的奴隶。武丁刚登位,找不到合适的辅弼,三年中在细心观。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圣人,名叫说。第二天,他观察朝中百官,没有一个象梦中人的形象,象梦中人的气质谈吐。他派百官到处寻找,终于在一个野外叫傅险的筑路工地上找到了说。带回一看,正是此人。与之交流一番,发现人才根在土壤深层,果真是一位经世之才。
武丁大喜,立即任命他为宰相。傅说到了任上,全身心地投入,废寝忘食地工作,展示自己的治国才华。不久,出现了商朝中兴的局面。
《卫将军骠骑列传》是卫青与霍去病的合传。这两位横扫匈奴,威震北疆的英雄人物,当年还是放羊孩子,曾当奴畜用,属于根也苦,叶也苦的穷困家庭。
长大以后,当了骑兵,远戍漠北。以战功逐渐递升。七次征匈奴,指挥千军万马,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卓越贡献。汉武帝进行褒奖,还要对他儿子封侯。他坚决请辞,恳请多奖励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把功劳让给生死与共的战友。他对汉武大帝说,儿子寸功未有,怎么能享受如此殊荣与待遇呢?这种讲求实际,主动让名让利,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17岁便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随大将军出征,六出北疆,扬威大漠,有力地打击了匈奴奴隶主累累侵犯中原的嚣张气焰,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强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武帝要给他建筑府宅,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体现了一代名将的风度,以国家为重的情怀。
司马迁在赞扬他们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当了皇后,属于于外戚。他们没有向汉武大帝直谏,说明存在问题,沒有注意在部队发现新人。真是直笔啊!功过是非分明,这就是史学家的风骨。
《大宛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有个人始终相随,他就是堂邑父。一个普通的随员,帮助张骞克服沿途的各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完成使命。出发时100多人,而回到长安的只有他与张骞两个人。张骞被封为太中大夫,他被封为奉使君。
草根中潜藏着巨大潜力,难以预测的洪荒爆发,只是时机没有成熟而已;草根中不乏杰出的人物,只是还沒有气候突兀地表而已。如深海油田的富矿,还没有勘探开采而已。
《陈涉世家》把一位农民革命者,提高到世家的位置,无疑,是对他们的赞美。司马迁写史,在那个时候,是够大胆的。他为李陵翻案,还受了宫刑。
他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在一起干农活的人都笑他白日做梦。
他长叹了一声:“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乎?”
吳广在大泽乡起事时说:“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富贵来源提出了疑问,宣布草根改变命运的觉醒。实际上就是司马迁借吳广的口,诠释阶级并不是一层不变,阐述一个真理:不惟成份论,重在靠自己。
机会来了,应召去服役的一批农民工,走到渔阳这个地方,遇上大雨,耽误了日期。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杀头。他与吳广商量,干脆反了,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
于是,他导演了神剧,向在一起的900多人说明情况。现场作了激情的动员,大家响应。
攻下大泽乡,拿下县城,发展到万人。一路所向披靡,各地纷纷响应,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强大的秦帝国竟在一个种田的长工手上土崩瓦解。

没有台自己搭,没有路自己开。《高祖本纪》记录了刘邦从一介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在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中,沛县行动起来。找人领头,萧何、曹参都害怕起事不成,遭满门抄斩的大祸,樊哙在旁边干望,大家一致推举刘邦。
以刘邦为首的沛县草根集团,投身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经过生死的鏖战,逐渐脱颖而出,走到了前台。三年的楚汉战争,终于打败了以项羽为首的贵族集团,开创了草根登上历史舞台的先例。
沛县草根集团,大都是底层人物。在这场风诡云谲的交替中,释放出来了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以崭新的面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用刘邦自己的话说:“吾以布衣三尺剑而取天下”。后来,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反问:那么,我呢?韩答,您是驾驭将军的人才。
帮助刘邦打天下的韩信,不过是一个落魄的书生,靠乞讨度日。漂母不时给饭吃。流落街头,还受到市井小混混们的胯下之辱。相随项羽,给了一个小官做做,得不到重用。肖何发现,推荐给刘邦,拜为上将,楚汉战争的天秤向刘邦倾斜,成为汉初的三杰之一。《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这位军事家的结局无限同情。
樊哙,这位靠杀狗卖狗的草莽人物,又是刘邦的同乡,曾经是圈子内的小兄弟。刘邦起事,跟着一起混。鸿门宴上,他挺身而出,保护了刘邦。
司马迁对其大加赞赏。在《樊郦藤灌列传》中说:“方其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如果不是历史机遇,这样的人,怎么能登上社稷坛呀!
刘邦的另一位家乡人物周勃,家庭非常贫困。靠编蚕箱为生,还做些给丧户吹箫,抬棺材的活,聊补生活的不足。
在沛县起事的时候,他就跟随刘邦,参加无数次战斗,总是率先登城,立功不计其数。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与组织者。他的儿子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汉军主帅,父子俩都是在关键时刻有功汉室。位列太尉,属于三公九卿的国家重臣。《绛侯周伯世家》对他作了充分肯定。刘邦在临终前遗言:“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见功劳之大。司马迁对这位忠厚老实人,也在笔下流露出感慨。
《陈丞相世家》记录了沛县草根集团的一个智囊人物陈平,阳武县布衣。年轻时家中非常贫困,却喜欢读书。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富人莫肯与者”。没办法,只得娶了一个寡妇。
陈胜起事,他事魏不遂,弃楚而去,转投刘邦帐下。先后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决策,设计分化项羽集团,平定诸吕,迎孝文帝登位。对汉的贡献很大,被封为丞相。
萧何、曹参都是沛县集团的原始股,当地的基层官吏。在刘邦还未发迹时,帮助过他。《肖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分别记录了他们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发挥自己的优势,担当辅佐,主持国家大事,从一个基层的县级平台,迈向全国中央决策层的人生轨迹。
张良是沛县集团的核心人物,刘邦的重要智囊。《留侯世家》记载其先人曾为五代韩王之相,父去世二十年后秦兼并六国。张良变卖全部家产,请力士行刺秦始皇,打中副车,遭到全国通缉,改名换姓,到处逃窜,成了流浪者。
十年以后,陈涉起兵,在邳下碰到了刘邦的队伍,看到了刘邦的发展潜力,参与了沛县集团的出谋划策,为刘邦打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作为谋臣的非凡智慧。
时世造英雄,英雄不问出身。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那些普通人物的善举,特别是道义、精神价值等方面,为他们点赞。把他们列入精神贵族、道义圣人的高峰。展现的是直笔公正法眼,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他开创了草根写作,为后世写史作出了表率。不论是本纪、世家、列传,都给纪实文学留下了范本。地方志的人物传记,收录大量的普通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种传统,明清以后继承下来,也是司马迁的流风遗韵。
站在高峰,他不是为写小人物而写小人物,而是展现社会大变革时,小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小人物的精神引擎,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远山呼唤着明天。
2020年5月3日
客寓武汉黄陂木兰乡小寨村蔡胡家湾

作者潘安兴老师近照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