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新中,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一九五零年三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陕西丹凤县竹林关镇人。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兵役二十五年,转业在商洛市水务局任副局长、调研员退休。现为陕西水文化专家、民俗文化研究协会会员,商洛市民俗文化研究协会理事、商洛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库专家、商洛作协会员、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特聘顾问。出版有《竹林关风情》、《竹林关孝歌》、《竹林关传说》、《竹林关道唱》四本书。

妻子的小包袱
文|张新中
现代社会女人出门随身都要或背、或拎、或挾一个包。这包,有牛皮、猪皮、羊皮、蛇皮、甚而鳄鱼皮做成,包面、边子、带子加工装饰的亮光闪闪,明耀耀,价格有几十、几百、几千、几万的。不等的价格标志着女主人的尊贵地位,成为女人心爱之物。此物在社会上流行不过四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城里人我说不准,起码农村是这样子。

之前,农村女人外出,都挾一个小包袱,下田歇伙、走亲戚熬娘家,女人们只但坐下来,就会打开小包袱,或纳鞋、缝衣、绣花、搓绳子、扎袜底儿,总不会让自己手停下。回到家做好饭喂过猪,不是坐到纺线车子前“嗡嗡,纺线线儿,手里捏根棉捻捻儿,车子一转卷一圈儿,纺了细线织布布儿”。就是坐到织布机上“织布织布哐当,娃子女子穿上,娃子穿裌裌儿,女子穿掛掛儿”去织布,反正女人们永远不会让自己的手闲着。
女子出嫁,娘家妈准会给自己心爱的女儿一个小包袱,包袱里包着锥子、剪子、针线、麻绳子、顶针儿等女红用具用品。妻子在娘家是乖女子,读书很用功,一九六三年就考上了竹林关中学,老父亲说女子上学识几个字就行了,还上啥中学哩,不让上学,后来在门跟前读农中,上了商洛师范。妻子在家做女儿时,自小随母学得一手好女红,搓棉花捻子、纺线、拉线、浆线、织布、做鞋、裁剪、纳衣裳、绣花都不在话下,心灵手巧,在村里备受娘婶姑嫂赞誉。

(一块老粗布)
出嫁当天,丈母娘给妻子了一个小包袱,她让大姪伴随,权当押轿的,自己一路从商南县梁家湾走到丹凤竹林关我家,箱桌是我和二弟用架子车拉上来的,我们婚礼极简,给毛主席像鞠了三个躬就算礼成,没设宴也没闹洞房,寒酸至极。

(这是绣花线板儿)
我和妻子结婚时,妻子已经是初中数学老师,她的小包袱挟回来只是把常用的女红用具拿出来时而用用,其它用品包好压到箱子底永没看过,算来我俩结婚已四十多年了。今天早上无事,我打开箱子看耍耍,发现了小包袱,一层层揭开,看到小包袱里有一卷老粗布,有给我纳的一双鞋底子,给她纳的一双鞋底子,还有花线板儿、梆花门帘子沿水、一对梆花护枕布子、两双呢绒袜子、麻绳子、蓝棉线、白棉线、几块布角子、装饰花边等,不由我怜爱。结婚时妻子不光给我做了许多双布单鞋、棉鞋、偏耳子凉鞋、绣花袜底儿,还做了滿家鞋,就是全家人每人一双鞋,在当时,结婚第二天早晨支大小时端出满家鞋,这是巧妇待婆家最高礼仪。

(这是麻绳子)
想起和妻子结婚四十多年来,我在部队服兵役二十五年,妻子一个人上班精管两个孩子,没人帮忙,吃尽了苦,受尽了罪,直到四十七岁我俩才团聚,团聚后我工作还很忙,经常出差在外,老人的事、老家的事、兄弟姐妹需要协调帮忙的事、孩子们的事、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事,屋里屋外的事都是她在料理,我就是一个甩手掌柜的,真是难为她了。妻子的坚强、能干出自于她良好的家教,出自于她良好的品德修养,出自于她一双勤劳能干的巧手。有道是“男人有福福自己,女人有福福全家”,我真是逢到了一个好妻子。
一个小小的小包袱,让我动情地沉思、回忆、联想良久良久。亦是我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本期主编:王文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