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笔端传奇暗香来
是巢湖水泥厂这个特殊的环境哺育了吴良柱,他心存感激一步步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继续探索、孜孜不倦,不断升华到更新的境界。
那时,吴良柱虽才35岁,但由于过于辛劳而显得憔悴,外貌竟如同像50多岁老人。当时张建中身为安徽黄山画会的会长,美协付主席对吴良柱提携最得力,因在动力厂时就通过班苓认识他,他又是吴良柱画工笔仕女画的指路人,看到了吴良柱仕女画取得不菲的成绩自然分外高兴。张建中当年很活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的风起云涌。国际国内都很有市场,在省内画界更是独领风骚,连油画的省美协主席鲍加对他都很恭敬。他是山东人,南下文职干部出身,在党政军界都很名气。吴良柱曾当面开玩笑说他是半个画家半个政治家,他也不气。而且还到处说吴良柱太老实,除了画画啥也不懂,十足一个画呆子!虽是玩笑话,却也真实的反映了吴良柱的性格。通过张老的介绍和日后几年相处,省里几位很有影响的老前辈画家对吴良柱都很好!处处关照辅助,这是吴良柱始终忘不掉的。吴良柱始终保持做人原则和本性,从不和同辈画友争风吃醋,一切顺其自然,老老实实做人、作画。
1987年,瑞德特代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发出正式邀请函,邀请张建中,吴良柱及易进(翻译)访问英国,并举办张建中和吴良柱两人国画展。接到邀请函,吴良柱一时不知所措,那时出国是很稀罕的事情,也有不少困难,就连厂长高健要想出一次国也很不容易。吴良柱拿着邀请函找到高健,他态度很暧昧,模棱两可。就是不给具体答复。于是张建中亲自来到水泥厂找到高健,经过单独交涉后,又说服吴良柱,能办这次展览很不容易,但有这次开了头,出国机会很多的,但这一次你本人就不要去了,有你本人出面发电给英国艺术学院,说明本人因故不能亲临现场,由高健携24幅画赴展……。吴良柱当然是服从他们的一切安排运作。可是没想到他们在办出国手续时遇到了麻烦,因为这次展览性质是艺术交流友好展览,必须是作者本人才能出席,高健的身份是国企厂长,因为办理出国手续受阻,也无法再次要求对方更改邀请名单,最后只能是张建中携他和吴良柱两人的40幅画在英国艺术学院画廊办了画展。吴良柱和高健都没能亲赴现场。据张建中回国后说,观众反映很好,当场有人出500英镑一幅购买吴良柱的画, 吴良柱的24幅画尺寸都很小,而张建中的16幅画都是大幅山水,而且开价都很高,反而无人问购。由于是友好展览,必须原数带回,所以也没卖成。在临将回国时,中国驻英国大使的夫人谢恒是安徽老乡,芜湖人。她做为文化参赞要求张建中把吴良柱的24幅画捐献给大使馆,做为礼品用。吴良柱那时毕竟年青,画画产量很高,张建中对他又有指路、栽培之恩,当然是言听计从。他们怎么说怎么好。此次展览虽然不尽人意,但省内报纸还是做了很多宣传,使吴良柱的名气和影响更上一层楼!最大的收获就是安徽美术出版社决定公费出版吴良柱的个人画集,这可是很多老师都可望不可及的美术专业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发行物。它和如今的私费,花钱就能印刷的书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当时张建中说就凭这本画册,就能评定付高,二级美术师。而他当时一心还在画子上,对这些身外之物并没太在意,继续做画呆子。拼命画!也是为了应对高健厂长越来越多的应酬画。
(1987年在巢湖水泥厂举办吴良柱个人画展,以红楼梦人物为主。戴手表的是张建中。左边的是原市委书记王精华,左二高健,当中的是周彬)
(左起:戴礼正,葛介屏,吴良柱,郑若泉,高健,张建中,周彬。)
与郑若泉老师合影留念
(邵明给吴良柱的题字)
(邵明照片)

(吴良柱和邵明夫人孙峰合影)
吴良柱和张建中
(吴良柱,郑若泉,张建中,葛介屏。照于1987年。)
( 时任铁道部部长李森茂给吴良柱的题字)
吴良柱自从投师龚艺岚,郑若泉后,眼界逐步开阔,在他们的指引下,他购买了很多各类书籍画册,跑遍了全国大部分山川古迹,知识和阅历大有长劲,高健频繁的索画任务客观上鞭策了吴良柱的勤奋练笔。大量大范围的送画又将吴良柱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各界各个层次,因为能被高健送画的多是高官显贵,国际财团的大老板。省和部领导转手送的层次就更高了。据当时的省常务付省长邵明说,他曾拿一幅画和娄师白本人交换一幅娄师白的大幅花鸟画。娄师白还很开心,直夸吴良柱的仕女画的好。吴良柱内心很清楚他和娄老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画家,也只有这些高官敢这么做!那段时间,吴良柱接触过邹家华,唐克,李森茂等很多高官,当时的省政府很多领导都认识他。他赴京学习期间,时任铁道部长亲自安排住在铁道部招待所,并给他题字,送火车票。因路远吴良柱感到来回学习不方便,国家建材局领导立即安排他长期住在建苑宾馆。这些领导人的器重,给他广泛拜师访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吴良柱始终带着感恩的心,深感自己能有今天的一点成绩与他们的热心和扶持是绝对分不开的!
不久,高健升为省建材局长,国企改革水泥厂被海螺集团兼并,人员分流,吴良柱不愿意被分流,更不愿意改行。巧合的是省领导邵明到巢湖视察,关心起吴良柱的去向,要面见他。吴良柱如实反映了自己的困境。邵明说企业改制是大趋势,他当时非常鼓励吴良柱辞职自己干,吴良柱说自己不懂经营,除了画画啥也不会。问他想到哪里去?这时房屋刚货币制买定,考虑如到合肥又要折腾,连住房都没有,最好能就地安排,安心画画就行。于是提出:巢湖国画院就很好,邵明当即给时任巢湖地委书记骆惠林打电话,说明吴良柱的情况,请骆书记破格安排。当时全省国企改制,全额事业单位全部冻结,不给从企业进人。骆惠林要求省里破格拨一事业单位编制的指标,他才好办。邵明当即就表态:很好!并专门为吴良柱开了五人小组会,下拨一名事业单位的进编指标。礼拜五开始下拨,礼拜六,礼拜天连续两天巢湖行署特事特办,礼拜一就通知吴良柱去地区文化局报到了!
一时间,巢湖美术界对吴良柱的调动议论纷纷,有人说他花了巨资买通了巢湖文化局长。而其实吴良柱礼拜一去文化局报到时,局长陈海峰还没接到通知。但是就在这时,分管干部的刘纯洁书记的电话来了,他脸都气变了色,说是人都来到面前了,才通知到他,国画院就更不知道了!
1998年9月吴良柱终于成了画院的真正画家,成为体制内的画家。一些大国企的同行们并不知道吴良柱多年真正的付出艰辛,也希望通过找门路、送巨礼,但结果都无功而返。其实这一切都是天意!吴良柱自己一生的性格是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但命运真是对他不薄,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郑若泉老师题赠的扇面和画)



退休后吴良柱故有的上海情节,使得他贸然带全家迁址上海,租房居住。在儿子媳妇都没稳定工作的情况下,戏剧性的让他结识了私人画廊黄老板,他把吴良柱当个宝,解决了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又通过画廊平台被金山区的领导们看中,进一步改善了物质条件。现在终于一切都稳定下来了。如今退休了,不要交任务了。孩子们也能自立了,吴良柱感到已经毫无压力,也无任何束缚。心底无比的宽阔和恬淡,一切过往名誉皆是浮云,如今他闲庭信步,云卷云舒、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画自己的画。
吴良柱回想自己所走过的绘画艺术道路,从早期随笔乱画到认真按部就班的临摹默写,经过名师的指点,到后期的逐步走出来,按照自己所追寻的画境创作,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当年他也有过一些离经叛道的画法,好在遇到的几位老师都很宽宏大量,他们没有指责不高兴,而是纵容鼓励。 努力完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仕女画,既不失传统,又不标新立异,但决不能雷同于其他同派画风。他要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吴良柱的仕女图。即使不签名盖章也能认出。而且不是什么人能随便复制出来的。特别是仕女的开脸。他的仕女开脸曾受到多位前辈老师的夸赞,是别人无法复制,临摹出来的!可以说是随身量制的童子功!很多当代的画家,名气非常大,慕名临摹学习的人很多,在金钱利益的诱使下,假画遍地,很多仿制品连专家都很难鉴定的出来。这充分证明创作出的来的风格不难,很容易被人摹仿,名气大也是多种因素所致,而并非纯艺术技巧一项。
20年来,为了更完美地继承发展仕女画艺术,他遵循师教家训,始终记住童年时期养母的谆谆教导,远离名利场,洁身自好,自甘寂寞,闭门谢客。直至花甲退休才携带20年多年的心血和家人重返沪上,在上海金山档案馆的帮助下,建号慈华斋主私人画室,安享晚年,回馈这个曾经改变他人生的地方!

(以上为吴良柱近期作品)
( 黄钧老师题款的作品)
(龚艺岚老师题款的作品)
(前辈画家周觉钧题款的作品)

(郑若泉老师题款的作品)
【资料】
吴良柱,别名张苏,一九五二年生,工笔人物画家,供职于安徽国有专业画院。专业画家。同时受聘于多个外省市专业画院,高级画师。
吴良柱师从龚艺岚、郑若泉、黄均等前辈艺术家,亦曾亲聆张建中,郑伊农,赖少奇,潘絜兹、廖静文等著名前辈画家。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习,研究和创作古典仕女画艺术,作品被前辈艺术家们赞誉“委婉俏丽清雅,线条遒劲,细腻畅流,千变万化。”尤以仕女开脸俊美为一绝,极具东方唯美和神秘而被广大中外爱好者所赞道。更被内行欣赏者颂为“"大气不失纤巧,古朴不失灵动,厚重不失天真"。 作品曾入选1990年度香港中国艺术大展,并随前辈画家在英国伦敦举办二人国画展。 “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90年公费出版个人专集《吴良柱工笔画选集》。此后大量作品被省,市政府,省,市人大,铁道部,国家建材局等单位做为指定礼品传播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国内“荣宝斋”、“松筠阁”等一流权威画廊画店也予以收藏经销。 受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为其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李清照》《范蠡》等绘制人物插图近70余幅,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 作品及简历早在90年代初就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中国当代国画家签名钤章艺术总览》、《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十几种大型艺术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