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被“逼”
资料整理:荆杰
1、孩子问题本质是家长问题,孩子逆反,是因为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意志、自尊心等“自我价值感”,这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自主、被认可和被欣赏,而反感被控制、被否定和被无视。家长们用控制、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教育孩子,逆反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被认可、被欣赏等“自我价值感”,从而引发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说家长“逆”孩子在前,孩子“逆”家长在后,孩子的“逆反心里”不是天生的,是被家长的控制、不理解、不尊重等“逆教育法”逼出来的!
2、家长常犯而不自知的“逆教育法”错误
唠叨、训斥(情绪化、给别的孩子比)、责骂(当众责骂)等行为的实质是:控制、不理解、不尊重、不共情、不帮助、不带领、不引导、忽视孩子,严重侵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逼迫孩子逆反。
3、逆反的本质:
孩子的逆反不是逆反家长本人,而是逆反家长对他的控制、无视和不尊重!不要抱怨孩子,应从自身找问题。逆反心理是长久累积的结果。

4、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技巧——给孩子铺垫好
4.1、学会共情和尊重——孩子受委屈大哭或情绪激动发泄怎么办?
①孩子为什么会哭闹或情绪激动?
孩子之所以会哭闹或情绪激动,是因为孩子太小,没有其他情感沟通技能,只有哭闹或情绪激动这一项技能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应教孩子学会其他的情感沟通技能)
②当孩子受到委屈哭闹时怎么办?
一定要说这句话(共情、标注):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我知道你很难过……(警察与暴徒谈判时,就是用这句话安抚暴徒的狂躁心理,这种方法就是共情,也叫标注)
③当孩子情绪激动,躁狂发泄时怎么办?
一定要说这句话:关于这件事你看起来很心烦或看起来你很愤怒这件事 …(对方一点头,情绪就缓和了,点头能缓解情绪)
④注意事项
平等、尊重地和孩子说话,不要居高临下。语气是“和”孩子说话不是“对”孩子说话。
4.2、让孩子担起责任和后果
“去学习去”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有时为了逼迫孩子学习而“唠叨”不休,更甚者讽刺挖苦或打骂孩子,一副很“操心”很“尽责”的样子,其实是“操心”不“用心”,“尽责”不“尽心”。
学习本应该是孩子必须承担责任,孩子是为自己而学,如果孩子没有学好,就要承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孩子就会吸取教训。但是,当你不停的唠叨时,学习就发生了“质变”,就变成家长交派的任务,就变成了为你而学。为你而学当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4.3、应学会“摄心术”
"摄心术"——古时又称"摄魂大法",是一种控制人的心理、行为、意识的技术。
当你嘟囔、训斥、管教孩子效果不大,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时,这时你不防用一下“摄心术”。
摄心术举例:比如孩子不愿睡觉,一般说法是:快去睡觉去。应用“摄心术”则说:你是给小熊(玩具)一起睡,还是给小猪(玩具)一起睡呢?……以此类推。
总结:
造成孩子逆反是家长的错,用技巧给孩子铺垫好台阶是家长的责任!为使用孩子不产生逆反心里,家长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想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要尊重、有共情、有帮助、带领、有引导、不唠叨、不当众责骂、不侵犯、不情绪化急脾气爱发火等),
②学会“摄心术”
③坚持每天找孩子的优点,并表扬鼓励,
④自己做榜样、做表率
⑤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逆反不是一天形成的,不要指望一天就能改掉)
名词解释:共情——换位思考
责编:蔡瑞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