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近 “雨 山”
作者王安德

韩城人将禹山称“巍山”,市南人将巍山称“禹山”或叫“雨山”。
去年,我和朋友一起赏香山红叶,专访了禹山脚下的一位老人,他笑哈哈地说“我们这儿的人把香山称雨山,但在文人笔墨之下,多称巍山或禹山”。
在这几年的文学创作中,由于人们离不开讲禹山的故事,我也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并走近禹山,实地考察了解,从而重新认识了禹山。
不管是过去的“雨山",还是重新认识的禹山,都有说不尽的话语,讲不完的故事。
记得八三年夏天,当警察的我,下乡于薛峰公社为包乡民警。“三夏”来临,我去各村检查夏收防火工作,当时是一个人单独下乡,我腰里揣了一把五四手枪,背了个军用黄包,装了几张登记表,拄了一根黄拉木棍棍,身着上白下蓝公安警服,从公社出发,检查过峰川沟后,由碌峰村翻过,进入王村的上井峰村。
此时,已过中午吃饭时间,饿着肚子的我,为了赶路,争取时间,只得从上井峰上到林峰村。

快走到村口时,碰见一个“小不点”的孩子,爬在树上捉“知了”,他看见我这个警察后,快速地从树上溜了下来,忙问“叔叔、你是找村长吗?”好精灵的一个山里娃,非常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将我“交”给正在场间打麦子的村长同锁旺,又去捉知了去了。
我和村长在他家的场间,谈过夏收安全防火的事,并填过几张表,他留我去吃饭,被我谢过,又从一条羊肠小道向香山寺出发。
这条羊肠小道真的很窄很陡,灌木丛有一人多高,走在里边就和钻山洞一样,怪吓人的,加之又下起了小雨,我心里好害怕,就将手枪取了出来,提在手上往前走,走到半山腰的时候,雨下的有些大,可能己是下午的二、三点钟了,肚子饿的咕咕叫,脚腿也迈不动了,我真的像个“落水鸡”,东瞅瞅、西看看,一间不大的茅草屋就在不远处,屋顶的烟洞冒着黑黑的浓烟,“有人”,我一阵狂喜,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我急匆匆的脚步声,惊动了屋人,传来了一声“谁呀?”的问话声,我前脚已到了门槛前“是我,派出所的”,一听是警察,一个汉子马上站立起来,警惕地问“那个派出所的?”我说“竹园所的”,此时,我也看清楚,小屋里有四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们在吃菜、喝酒。
汉子看来是跑社会的,就像警察查户口一样,问我这个、问我那个,城关派出所那几个老警察他全认识。
“审问”过后,他让那女人给我做饭去了。
不一会,一碗炒米饭端在我面前,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碗底朝天,“真香”。汉子笑了笑“山里人、实在”。
后来我了解到,汉子叫万民,那女人是他媳妇,这个地盘是薛峰、板桥、卫东、乔子玄四乡交汇的地方,他家是乔子玄的。
在避雨过程中,我与他们谝起闲传,方知万民是这山上的“能不够”,长年在城里做小本生意,所以认识的人很多。
在不知不觉中,俩个多小时过去了,雨也渐渐变小,我又向香山寺“爬”去。
一个小时后,我终于艰难地“爬”到山顶,走到了香山寺,走进了村长李有娃的家。
这儿只有十来户人家,且分散居住。村长家看起来像个有钱的人家,用山上的木棍棍搭建的二间门房,一间出入用,一间可以住人,有俩孔烂窑,一间住人,一间喂牛养羊。
当我走进他家家门的时候,天雨又下大了。
公事公办,我与村长谈过公事,他笑着说“公安同志,我们这儿种小麦的人很少,多是秋庄稼”,我说“越少越要注意防火安全”,“公事”只谈了半个小时,由于天雨打扰,我只得停下脚步,歇在这儿了。
雨越下越大,李村长让妻子做好了红豆稀饭,特意笼了几个白馍馍,炒了几个鸡蛋加山野菜,便使我们一顿的美餐。
肚子吃饱,坐在黑呼呼,又脏又臭的窑洞里,李村长给我讲起了"香山寺"的传说。
说起“香山寺”,首先要认识“禹山”。禹山位于韩城梁山之巅,海拨1224米,其上有娘娘庙,内供韩塬圣母,相传为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禹山周围有四座庙,分别是北边的清凉寺、东边的广济寺、南边的白公寺、西边的香山寺。史称,一庙挎四寺。
韩城人过去天旱祈雨,数禹山的“救娘庙”祈雨最灵,
司马迁笔下的“赵氏孤儿”故事,也与禹山结“缘”,相传程婴和公孙杵臼当年选择的藏孤地点,就在距离程庄西边不远的禹山上,这里至今仍有救郎沟、藏孤洞等遗址。
说过禹山,又提起香山,它们之间有何联姻,李村长动情地说“这里的香山,实际上就是禹山,香山是禹山的别名”。
这儿有个小村“禹山村”,传说在这香山上面有一棵存活了上千年之久的柏树,身形巨大,高以参天,当地人称之为“禹山神柏”。
在李村长的不断描述中,我渐渐进入了梦"香",梦见了"神柏"的苍老和苍劲,梦见了"赵氏狐儿"的藏身之洞,梦见了司马迁"史记"的传说,梦见了三十多年后的"香山红叶"。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