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紫阳天下有个紫阳县,中国秦巴汉江边。
好山好水美名传,品茶问道人称赞!
水利铁路省公路,另外还有高速路。
貌形玉堂金腰带,紫阳风水有人赞!
白天看到紫阳美,晚上夜景更客观,
有人说她像香港,有人说她像台湾。
壬辰新增有亮点,江南长廊文笔山,
滨江长廊千米长,天天都有游人逛。
文笔山上紫气升,品茶问道拜真人,
真人站在文笔山,显灵护佑紫阳县。
天下紫阳宜居住,欢迎您到紫阳来!
2012年壬辰年朱清莙愚书
【紫阳县】: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地处国家限制开发的主体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的核心区。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17个镇,35万人。

紫阳县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被誉为“硒谷之乡”。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天然休闲度假胜地,有“汉江画廊”美誉。这里川腔秦韵交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曲调优美,传唱千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始于商周,兴于盛唐,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素有“世界硒源•富硒茶乡”美誉。特色矿产资源丰富,紫阳板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毒重石矿为全国稀有的第二大矿床。内畅外联,交通便捷,襄渝铁路、包荗高速、310省道穿境而过,已融入西安、重庆、武汉半日经济圈。

近年来,我们以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为抓手,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奋力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赶超,经济社会保持发展提速、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县委被中组部和省委分别授予“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称号。
2018年,紫阳县下辖17个镇[3],常住人口28.6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5.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31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3.5:53.4:33.1,人均生产总值37169元。[4]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紫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历史沿革
夏为古梁州之域。
商代属庸国。
春秋属巴。
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
秦汉之际,紫阳地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
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魏文帝改西城为魏兴。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魏兴郡改属梁州。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为了安置巴山一带流民,晋廷增设晋昌、安康等郡县。宁都县治在今紫阳境内白马石,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宁都县治松溪口。
南北朝时,晋昌、安康等郡先属南,后归北。
刘宋时(420年),宁都县划归安康郡辖;并分宁都县南、西城县西设广城县,隶于魏兴郡。县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为今八庙。
梁天监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领,梁武帝将梁州迁设西城。魏分安康郡设魏明郡,辖汉阳、宁都2县,属新设立的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梁大同元年(535年),梁夺回东梁州。西魏废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年),西魏大举伐梁,占领汉水上游之地,寻改东梁州为直州,撤销广城、汉阳2县,并入宁都。
北周时,沿袭西魏建置,在宁都县治增设安康郡,仍属直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安康郡;大业三年(607年)撤销直州,同时改宁都为安康,改属金州总管府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安康县兼设西安州,同时分设宁都、广德2县;武德二年(619年)改西安州为直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直州及宁都县,将广德县并入安康,属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天宝元年(742年)西城郡更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年)又更名汉阴郡,并将安康县更名汉阴。
五代时(907—960年),今紫阳县地仍属汉阴,隶于金州。先后属后梁、前蜀、后唐、后周、后晋、后汉、后周领有。
北宋时(960—1127年),汉阴县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军节度;南宋初沿袭北宋建置,建炎四年(1130年)改属利州路。
元代(1271—1368年),汉阴等县撤销,辖地归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分金州地设汉阴等县;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汉阴,并入石泉县,后又复设,仍属金州。正德初,川陕一带爆发农民起义。
【明·政德七年即1512年升紫阳县】:明廷于正德五年(1510年)设立紫阳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隶于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名兴安州。
清代,紫阳属陕安道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为府。
中华民国初年,紫阳隶于陕西省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30日紫阳解放后,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辖;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5月整编各区,紫阳县属安康专区。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地区。2001年1月1日安康地区撤地设市,紫阳县属安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