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北部的嶕峣山,老百姓称为庙山。庙山下面的山坡,向东南延伸,分为两个支脉,一直 延伸到王范和县城北边。西边王范一支叫延寿山。延寿山下有香泉,饮香泉水,延年益寿。建有香泉寺。东边一支叫凤翼山,山麓建有福昌寺,俗称大钟寺。大钟寺东边不远,凤翼山顶建有石婆庙。

石婆庙原来叫石父庙,又叫石神庙,什么时候建庙,已很难考证。据志书记载,石父庙的东廊壁上,有庆历八年,就是1048年的石刻,名为“宋西京永宁县府镇重装石父神记”。既然是“重装”,可知石父庙,在1048年以前就已经建庙,并且已有很长时间,如果时间短了,就不需要“重装”。这样看来,早在宋朝初期,石父庙就已建成。建庙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了。
宋朝时,民众供奉石神,只叫石父庙,祈子求福,屡显灵应。信众广泛,香火鼎盛。

到了明朝景泰三年,就是1452年,又重修庙宇,几十年后,嘉靖18年,即1539年,永宁知县李良翰再次重修,扩大建置,并在庙旁建了一个“大观亭”。上自官宦学士,下到平民百姓,登庙进亭,居髙临下,近看,俯瞰洛宁县城,远望,熊耳云雾弥漫。白马神顶在望,洛河水流奔腾。麦田成畦,竹林成片。从此,“大观胜概”,便成了永宁八大景之一。
清朝时,乾隆47年,就是1782年,知县丁光剑又再次重修石婆庙,并在庙西建了个“吟风亭”。于是,这里又为人们登高观景、赋诗吟咏增添了幽雅之所。

至于石父庙怎么改叫石婆庙,《洛宁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石父庙,史传不录,得之耆艾之称,所奉者求其宗嗣,当时只称石父庙犹雅,今增塑姥像,遂称石婆庙。可哂”。
其实,石父庙改叫石婆庙,城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早年,人们做饭没啥烧,城里有个人,到北坡拾柴禾,顺着坡上沟沟崖崖到处串,拾了一响,天气又热,到石父庙附近时,累的浑身是汗,口渴难耐。这时,他站在沟沿上,想吹吹风。顺眼向下边沟里一看,见有一个老婆婆在沟底坐着纺棉花,还仿佛听到纺花车转动的声音。那人就想,这沟里没有住人家呀,怎么会有老婆婆在这里纺花呢?又想,或许新搬来了一家人,我不知道?管他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去讨口水喝,解解渴,再上来拾柴禾。
于是便下到沟底。可到了沟底,左寻右找,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纺花老婆婆的身影。那人心想,莫非我眼看花了?只好又回到坡上。

回到坡上原地一看,分明又看到老婆婆还在那里纺花。心里感到奇怪,就想,看来不是我眼看花了,是我沒找到。这一回,我扔下去个石头,做个记号,再下去找,以免迷路。于是就找了一块石头,用镰刀在石头上刻了个记号,向沟里扔了下去。然后,又很快跑下坡,来到沟里。到沟里后,他反复寻找,别说人了,连自己做过记号的那块石头也没找到。只好又回到坡上。
想不到,回到坡上一看,老婆婆还是坐在那里纺花,于是又想,莫不是我丢的那块石头太小,不好找?这回,我丢块大石头,好找。就找了块大石头,轰轰隆隆顺坡滚下。接着又下到沟里头,却是只见石头不见人,只好再次上坡。

准备收拾柴禾回家时,心不尽,还想再看看,到底老婆婆还在不在。这一看,又看见那老婆婆照常在原地安静地纺花。尽管他把大石头滚下去了,老婆婆却没有受到一点惊吓,更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他咋着也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儿。
这时候,天不早了,也看不清东西了,该回家了,无奈,只好带着悬念悻悻而归。
等他回到城里,把自己遇见的怪事向家里人说了说,这事立刻传遍邻里。乡亲们都说,那是石坡爷显灵啦,祈求子嗣,不敬石坡奶奶怎么行啊!于是,大家赶忙又为石父神重妆金身。在石坡爷身边加塑了石婆奶奶的神像,一同供奉。慢慢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上就把石父庙叫成石婆庙了。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加上战事频繁,人们疲于奔命,石婆庙渐渐失修。到解放后,石婆庙原址上就只剩一堆瓦砾了。但石婆庙那灵通感应、香火鼎盛的往事,却始终留在附近民众的心中,并且口口相传。
改革开放后,国家进入太平盛世,民间的古风俗重新兴起。1987年,县城东关的善男信女,自动捐资再建石婆庙,重塑石坡爷、石婆奶奶神像。又于1988年,经东关村各片区商量,重新开启石婆庙会。每年按片区依次主办。“庙会搭台、经济唱戏”,古老的石婆庙会重新焕发生机。洛宁县四大庙会,即石婆庙会、沟口庙会、龙头山庙会、庙山庙会又重新振兴起来。

石婆庙会才恢复那几年,庙会期间,商贾云集,摊位林立,游人摩肩接踵,推挤不动。凤翼路东段和兴宁路东段,连同二高中操场、东关学校操场、往庙上去的路,全部占用。大戏、杂技、马戏、儿童游乐设施,为庙会添彩。许多村的文艺宣传队到会为庙会助兴。秧歌、旱船、竹马、杂耍、武术表演、动物展示,纷纷登场。河洛大鼓敲响时,节奏明快,声震云霄,可谓盛况空前。庙上,各地信众虔诚拈香祈福,石婆庙又恢复了往昔盛况。

如今,东关村信众,相继多次扩建石婆庙,重设大观亭,整修上山道路,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还施舍饭食,为信众提供方便。
石婆庙,体现古俗民风,自古及今,影响深远。洛宁古八景之一的“大观胜概”,虽然已被洛宁“新八景”替代,但你若拾级而上,到达石婆庙,便可以看到洛宁县城新貌。极目四望,也能让你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给人们带来许多生活的乐趣。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