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毅平,别名徐衡,号叔子。
1955年生,江苏武进人。江苏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政工师,无锡锡梅诗书画院特聘顾问。
师从大家萧娴先生。正、草、隶、篆、行诸体皆能,尤擅篆隶和治印,具有雄浑挺拔的个人书风。作品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人民日报》载文报道过),并多次入选国家及省市大型书展,入编镌刻碑石、《当代名人录》等。
本连载选自作者2017年出版的《徐毅平书法篆刻作品选》。

徐毅平与恩师萧娴在南京枕琴室合影
徐毅平与中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老师合影
与同门师兄桑作楷老师在南京求雨山
sdfd

笃实笃学 厚积而薄发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架构的书写艺术。从早期的刻符、图画文字到三代的甲骨、吉金文字,从秦、汉的篆、隶到晋、唐以降的楷、行、草,中国书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书体的演变,成就了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甲骨、篆隶的古朴雄健,楷、行、草中晋韵、唐法、宋意,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之毕其一生精力,影响波及亚洲乃至全世界。毕加索就曾经说过:若是在中国,他就一定当个书法家。
中国书法到了清代,随着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崇碑理论的形成及影响,人们学习碑版墓誌及青铜器上的铭文的热情渐高,崇尚扑拙、雄厚、奇肆之风,形成了书坛的一次大变革。金陵书坛四大家之一的萧娴先生,作为康有为的弟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变革的成果。其书宽博跌宕,雄强恣肆,大笔豪情,不让须眉,享誉现代书坛。
徐毅平是萧娴老人的学生。我认识他时,他是南京一家大型企业的一名锻工,正青春年少。著名作家俞律先生在他的《大书家萧娴》一书中写到:“萧娴先生和这个工厂很有缘,在她的学生当中有一半在这个厂工作,他们都很年轻,有朝气,有力气,有才气,勤奋好学,觉得他们都很用功,相信他们将来会学有所成的,所以萧娴很喜欢并很器重他们。”其中,“徐毅平却是走着一条和师兄弟们不甚相同的路,他走的路谓之:以老师的教导,走自己的路。他是凭自己的感觉选择临池的范本。什么曹全、乙瑛、封龙山、朝侯晓子,邓石如、颜真卿、钱南园、吴让之等等,篆、隶、楷、行一起上。萧娴看在眼里,并不干预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有头脑,敢闯自己的路,精神可嘉。”的确,这么多年来,炉火的炙烤和钢铁的锤錾,锻造出他笃实的作风和品质。毅平弟秉承着萧娴老师“学书关键是学做人”的教导,笃实做人,真诚待人,在“萧家店”各项重大活动,如《萧娴书展》、《萧门师生展》、《同门十子书展》,手拓刊印《萧娴印谱》和萧娴作品集出版等中间,积极组织协调,甘当绿叶。当年南京“求雨山”萧娴纪念馆征集藏品时,他把珍藏的一幅萧娴篆书精品对联捐出,正是这件作品后来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级文物。
萧娴常告诫学生,“我们保守的是个艺术真理 — 就是要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踖等躁进!”四十多年来,毅平弟真正做到了不愧对老师的教诲,“学行笃实”,步履坚实,坚持不懈,不追时流,不趋名利,埋头用功,从一名初中生通过自学到大学毕业;从一名锻工成长为一位企业党校的老师;从懵懂不知书法为何物的青年学子到熟知书史、书学理论、五种书体驾驭自如的书家,个中辛苦与付出,不难想象。
翻开毅平书法书法篆刻作品集,篆、隶、真、行、草五体纷呈。篆隶功底尤深,他上追甲骨、篆、隶,对《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石鼓文》等吉金文字反复临摹;下探楷、行、草,对晋唐以来的北碑南贴,兼蓄并收。对有清以来篆隶大家邓石如、吴让之、吴大澂、杨沂孙、黄牧甫、赵之谦、吴昌硕等更是倾心揣摩,心摹手追。隶书既有《石门颂》的自然率真,又有曹全的秀逸、礼器的峻利、张迁的扑拙;行草作品,用笔结体清晰可见碑学的影响,特别的大字行书以北碑《石门铭》《郑文公》及《爨宝子》等之意为之,融会贯通,洒脱豪迈,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我时在一些书展上看到他的作品,看到他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他在追求和实践康有为的“孕南贴,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的理想。他深知追求这一理想是需要文化的修炼,为此,他到南京大学进修了《中国文字学》《美学》等课程,研读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史、书法学、篆刻学等相关理论书籍。其用心之诚,可谓笃矣!
萧娴老人说过“临池宜专,读贴须博,然书法之为艺,必旁通与其它之艺,然后可以超群。”毅平弟在作书之余,喜丹青,以书法笔意入山水、花鸟画中,苍劲浑朴。好篆刻,汉印入手,广涉明清各派,用刀如笔,章法沉稳,有金石气,不入俗格。
毅平弟正如其名字一样 — 坚毅、平和,以此为人、为艺,加之笃实的性格,厚积薄发,其更大的成绩是指日可待的。是为序。
萧平 丁酉年炎夏于金陵爱莲居

行书:天行健
篆书:不随世俗任孤行(林散之诗)
篆书:滕王高阁临江渚
草书:梅花(王安石诗)
篆书:临安春雨初霁(陆游诗)
隶书:天净沙.春(白朴词)
隶书:将进酒(李白诗)
楷书:郑道昭论经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