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宝玉移情薛宝钗了么?
文/ 宫 明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时,贾宝玉揭去盖头看到薛宝钗写道:“只见他盛装艳服,丰肩软体,鬓低,眼润息微,论雅淡似荷粉露重,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凤姐用“李代桃僵”计骗了宝玉。宝玉他一直以为自己迎娶的是林妹妹,渴望已久的愿望即将实现,那种兴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可当他揭开本以为是林妹妹的盖头时看到的却是薛宝钗,本使人陶醉的爱情却瞬间摧毁,成为了泡影。可是贾宝玉本该有的惊讶、伤心、失望、愤恨全都没有,他最先看到的是薛宝钗的新婚艳状,她的美,甚至是去掉外在的,内在的丰满的肉肩,还用诗一般的句子描写了她的娇羞。难道贾宝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色狼吗?当他看到自己娶的并非自己心仪已久、魂牵梦绕的林黛玉时还有心情去观看对面女子的新婚艳妆,他还是那个对林妹妹痴情的贾宝玉吗?虽然在后文也有宝玉对此而糊涂的描写,然而有了上面一番的疑似败笔,后文的描写是否没力量了呢。难道他已把对林妹妹的爱转移到宝姐姐的身上了吗?
宝玉在曹公笔下是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典型形象,以宝黛的真爱为利刃,批判封建思想的束缚,而现在贾宝玉轻而易举的把爱移到薛宝钗身上,这似乎有悖于曹公的原意。
在宝玉与宝钗结婚的那个时辰,黛玉泪尽魂归云霄了,她绝望的去了。后文宝玉在清醒的那一刻也不敢相信他自己娶的是薛宝钗这个事实。他还对林黛玉抱有无限希望,他对林黛玉表现为真爱。但是面对封建礼教无可奈何,宝玉听到林妹妹已故的消息后当时就失声痛哭,昏迷中他仍在寻找黛玉,哪怕自己去阴间黄泉路也无所顾忌,这更证明了他与林妹妹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他来到潇湘馆,看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哭出了宝黛的真爱。他想起从前同黛玉是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倍加伤感。”只可惜黛玉含恨而终,如果她在天有灵我想她也一定能够理解贾宝玉的一片痴情。与薛宝钗婚后不久,因忘不了对林妹妹的爱他堕入空门,薛宝钗独守空房。
种种迹象都证明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至死不移的,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把爱转移到薛宝钗的身上。因而在第九十七回中对于贾宝玉揭开红盖头时对薛宝钗的赞美之句本身就是一种荒唐言。表面是吸引了宝玉的眼球,但是她的美容根本没有打动宝玉的心。这里怎么能是作者的败笔呢?实质上这里面有许多东西还值得我们去质疑、深讨、研究。

闲叙随笔——疑由心生
文/ 葛立娜
这个季节的雪就这样洋洋洒洒的覆盖了楼房街道,清澈透明的白色装点着大地,装饰着每个角落。这个季节的天气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上演着阴晴冷暖,变幻着温度,猜疑着明天,更换着每一个瞬间。这好似我初次看《红楼梦》时一样,那种感觉像心里覆盖了一层化了又下缠绵不绝的雪。又像遇上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抑或风雨交加抑或多云转晴。迷境初醒又悟人生如梦……
每当打开《红楼梦》这本书,总舍不得放手,每读到一个情节就深入其中,常常有似真非真,由梦入梦的体验,有着处在当时、当景一般的感觉。常猜想人物表情说话动作,品味着当时情境中应有的氛围,探测着人物心理及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信息。从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处事作风,不能不说带给我很大触动。
但说宝玉房里及贾府的这些丫头们,琴棋书画样样通,针线活更不在话下。古代女子做什么都有模有样啊!有趣刁钻泼辣的凤姐,病若西子的黛玉,温慧贤淑的宝钗,大方识体的可卿以及才德、命运各异的四春,你看看这些女子不都是心灵手巧的吗,还有风流打趣的宝二爷拥有的才华……现代人实在应该刮目了。
关于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众人讨论的话题,无人不悲痛感叹。是啊,悲痛是他们爱情的代言词,准确的说是对他们恋情的总结语。然而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敢于同封建礼教做斗争,勇于张扬个性与那个社会相抗衡。虽然背着逆子之名,但追求爱情自由的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美。他们的故事仿佛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那一世》诗里的一句话: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行,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情绕情牵情系缘,情归情灭情作悲…… 以“缘”字贯穿着故事的主线,以“悲”字注定伤痛的结局。唯此,我又在反问?薛宝钗又何尝不是悲痛之人?她既是受封建礼教影响下的乖乖女,同时又是感情生涯的败者,她的人生路不是阳光一片,不是缺少悲哀。她同是可怜之人,我们应一样为他落泪。一段被人左右的婚姻毁了三个人,这是谁的错?若细问这错源,其实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私下细想现实生活中,好多事纠结在一起,就像所谓的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但现今不也已经变了性质了么?现代人自由恋爱结成连理,被冠以之为“天赐良缘”的美名。难道是把所谓的前世与今生相结合了么?
梦醒人醒梦悟人悟,仿佛悟故事,又似悟人生。或许似梦非梦中能印下或深或浅的脚印,或许半醒半睡间能多读懂朝夕人生,或许这《红楼梦》本就是一篇揭示旧时社会的白话文、荒唐言,或许这样一个故事正启发着人们对情感的认识,对自由的向往,对社会的分析,或许……疑由心生,用心去读,用心体会,怎么会没有心得呢?我想这些心得感悟将会是一个人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满纸荒唐言
文/ 赵思淇
“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起初,我认为“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就是作者所说的“满纸荒唐言”,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来到凡间,于是便有了贾宝玉见林黛玉第一面时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但真正的荒唐言却不是这样。
荒唐言包括了不同的荒唐,这部看似荒唐的巨作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准确的知道,但却可以体会这“满纸荒唐言”的个中滋味。家庭、亲情、人伦、爱情、价值观、生活观,这些看似人生中平常的部分却都成了作者笔下的“荒唐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巨作横空问世呢?
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出生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按常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应该会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且贾母、贾政对宝玉寄以很大的希望,可他却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走着一条相反的路。他鄙弃功名利禄、随心所欲,不顾及家族利益,追求与黛玉真挚纯洁的爱情,最后二人阴阳永隔,宝玉遁入空门。这岂不荒唐?实则未必,宝玉的这种性格正是作者反映人性解放,人权平等,对正处在压迫中的人们给予尊重、同情,这是作着反映社会现状,要求新生的深层含义。
林黛玉清灵高傲、天真率直,她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自矜自重行事谨慎,内心敏感,于是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她成了和宝玉一样的叛逆者,她不劝宝玉考取功名,她和宝玉爱得纯真,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如她亲手埋葬的花一般,在孤独中消亡。她不惯于处在人多的场合,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看似却又是荒唐的,而实际上她的性格讽刺了人世,透露了在封建势力的包围中,具有叛逆思想的人所遭受的精神上的痛苦。
这看似的满纸荒唐言,却蕴含着一个旧时代的悲剧故事,作者借这部书,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和人们心灵上的恐惧,以及那些要求新生,与顽固腐朽的力量抗衡的人们。这是作者内心的愁苦,是无法倾诉的苦闷,是借“满纸荒唐言”的发泄,是道德伦理上的荒唐,是人生的荒唐,是家庭败落的荒唐,是“谁解其中味”的叹息。
成书的艰辛,心灵的感伤,无人理解的感叹,都是这部书的荒唐言之处,而在荒唐的深处,是作者内心的感触,是对封建制度的极大痛恨,是对自由与新生力量的无限向往。
(本文作者为高二学生,县红学会会员)

莲,浅白的绽放
——我心中的“妙玉”
文/孙 壮
安静并不代表平凡,低调也并不代表无能,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如莲,立于浊世而不俗,扎根泥中而不污。红楼十二钗中,妙玉不如熙凤锋利,也不及黛玉娇美,出现的情节也寥寥无几,自然容易被人遗忘,然而排名第六,位居王熙凤之前,是偶然吗?
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由此我们可知她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修道之人,她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入庵修行,在前八十回的章节中她曾拿出五彩“成窑小 盖 钟”、“点犀 ”、“ 斝”、“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这些稀世珍宝,就连贾府也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古玩,因此我们可以试想,她本家的地位怕是比贾府还高,这样一位身家显赫的大户小姐,低调优雅,实在难得。
读过一遍《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有一位极端美丽博学聪颖,却也孤傲,清高不合群的尼姑。她确是孤傲,不过细读的人会发现她爱读庄子的文,自认为是畸零之士,对权利、政治没有兴趣,因此,单纯地说她傲世便有些片面了。
妙玉心中尘世之情的炽热是那一袭袈裟遮掩不住的,她要抗争这不公的命运,抗争那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哪怕最后红颜不得不屈从枯骨,但这就是坚强的妙玉选择的生活方式,也许悲凄、也许豪迈,但这女人用她的坚强与不屈走出了一路繁花的轰烈而美好、奋不顾身地绽放。
一个女人高傲并不是错,比起屈于生活脚下的贤妻良母,比起行权参政的女强人,比起对人和善温柔的贤内助,妙玉的高傲更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地记忆,她的傲,是她独有的味道。
她身世华贵却未张露,博学多识也不刻意去显现,扎根这污浊的乱世又不融于其中,身处错综复杂的贾府大院却傲然其中。她洁白如莲,除了莲,还有哪一种花如此地与她相应?怕是只有这莲的娇白惊世,傲然脱俗可与之媲及了。
我爱她的傲,爱她不张扬的洒脱,爱她不嚣张的安静,爱她清雅的与众不同,更爱她不被生活磨光棱角的坚韧与不屈。
她如莲,在浊水污泥中昂然挺立,浅泊地绽放!
(本文作者为高二学生,县红学会会员)
【作者简介】 王景霞 女 1971年生,黑龙江明水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县“十大育人楷模”,明水县人大代表。以擅写散文、新诗、研红文章赢得众誉,常有研红文章、散文、诗词联类作品发表于县级以上书报刊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明水县红楼梦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