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理先生
编辑:世界诗会[重庆总社]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乃宇宙之定律
一一《和理学》之六
文/袁华平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和有和谐、协调、融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多重意思。“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追求自然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动态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则是宇宙的定律。
和而不同,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等,相互各有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等等,也即求同存异。
五教和合出现在春秋时期,《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中还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这与《易经》中天地相交而为泰,万物相交而生生不息如出一辙。可见和也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和合才能生物,才能发展。这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内涵……
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和理思想包含和合二字。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和合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但和的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即合是和的基础和前提。和字有和谐、和善和美等多意,而合字之意则狭窄得多。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而合指相合、符合,意义很单纯,当与和联用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极为深广。比如儒道等诸子百家对和文化也是极为推崇的……
孔子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代表了孔子和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孔子还将和(其实仁爱思想也是和的思想的范畴)作为是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的重要价值标准。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讲的意思是既承认差异,又包容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统一。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与小人同而不和形成鲜明的对照。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通过阴阳和合变化以达到万物的和谐!
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就能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他在《管子》中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
和合连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之处而克补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
和合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反映和理文化的本质,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我在和理学有关文章已提过)之间,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求同存异来加以概括。
和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已经被普遍认同,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又引起了当代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我本人对中华和文化极为推崇并深信不疑,所以自己命名为和理先生,还先后在《龙源期刊》的学术论文版面发表《和理学》有关文章。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和理现象及源流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和探索,认识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乃是宇宙之定律,永恒的法则。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并不是抹煞矛盾和斗争,而是讲究转化矛盾的双方为对立统一,以达到事物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协调,合作共赢。正是由于有相异物质的存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
我们不要错误地以为提到和就是抹煞矛盾,抹煞斗争。很多人一提到和或合,就自然联想到不搞斗争,就将其与矛盾、斗争绝对对立起来。这是有失偏颇的。
和合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矛盾的斗争和融通过程,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且也并不否定文化冲突和文化变异,反而是肯定一种融和、对立统一精神。比如西方文化冲突性较大,而中国文化调和力量更强。中国和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最能调和转化,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合作共赢。
著名哲学家、中国思想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指出:“合有符合、结合之义。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
他还指出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即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著名思想史家、台湾学者钱穆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他还提出: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且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和的家文化……
著名思想家、东方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不仅是中国,而且亦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他指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现在整个世界范围的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破坏,江、河、湖、海等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瘟疫频繁等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灾害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未来不堪设想。
这就是人与自然严重不和的恶果,幸好被全世界人类共同觉察并逐步着手改善……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电子信息代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首先就必须争取与自然和平共处,爱护自然,保护生态。
为了要共同发展,在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之后,又要调整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关系。
最紧要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和理思想本是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心心理与生理的和谐这四个方面组成的,它构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普遍和谐的观念。
我认为,深入抱掘和研究和理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建设慈爱和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助于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
和不是等同,更不是社会领域的“无冲突境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通过矛盾的克服,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即和合状态。
和理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与矛盾转化的尺度。并推动事物的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促使新的事物即新的和理状态的产生。
《周易·乾·彖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次提出太和观念。即是说,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而太和正是和理的至高境界(待续)……

作者简介:袁华平(1967年一 ),笔名崇海,又名和理先生。重庆市渝北区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重庆总社社长。
投稿须知
1、世界诗会重庆总社致力于诗歌文学交流,努力打造文学爱好者学习共进的平台,只接受原创作品投稿。题材包括小说、散文(1篇),评论、格律诗(2-5首),词、赋、现代诗(2首)。稿件内容健康,不涉及政治,不违反法律法规及大政方针政策。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来稿文责自负。若非首发原创的作品,请在投稿时注明。
2、投稿资料:包括原创文稿、作者简介(200字以内),作者高清照片一1张)。
3、投稿:投稿后10天内未刊登,请自行处理稿件,恕不退稿。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提供制作预览。
世界社会重庆总社
联系方式:
微信:wxid_dmhy3amlgdaq22
联系人:和理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