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百年的壮美
文/侯万福
主播/玉华
1909年8月,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了。这条铁路全长273公里,从我的家乡怀来县沙城穿过。沙城位于京张两地中间,东邻北京,西倚宣化、张家口。这里除京张铁路,还有丰沙、大秦铁路,三条铁路干线都在此交汇。


京张铁路属京包铁路线中的一段。它的总设计师是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先驱,被周总理称为“中国人的光荣”的詹天佑。
我第一次听说詹天佑的名字和业绩,是在50年前上小学时的语文课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老师在课上说:“同学们,我们下一课就要讲《詹天佑》这篇课文了。你们回去和家长说一下,过几天,我们准备坐火车去一趟青龙桥,去看看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可高兴了,那时坐火车出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


几天后,我们坐上开往北京方向的火车,向青龙桥出发了。一个多小时后,火车缓缓地开进了青龙桥车站。下车后,我们看到站台旁矗立着一尊全身铜像,铜像的基座上写着,詹天佑(1861--1919)。我们仰望着铜像,原来这就是课文里讲到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铜像高大庄重,面对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它的周围栽种着苍松翠柏,山上的灌木丛和小树相互依偎,有名的和无名的花朵儿点缀在山间。詹天佑炯炯有神地凝视着站台、铁轨和青龙桥的站牌,遥望着他留给后人的恢宏巨制。我们看着那人字形铁路,火车开上坡去,又再返回来,在这一上一返的过程中,火车的尾部又多了一个车头,一头推、一头拉,火车呼啸着走出了险峻的山谷。老师吹了一声哨子,让我们排好队。我 们站在铜像前,举起右手,向这位中国的“铁路之父”敬礼,向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詹公表达敬意。从那时起,詹天佑的名字和光辉业绩就牢牢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心头,鞭策着我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时隔几年,1966年底,我们一行十人背着背包,冒着凛冽的寒风,徒步大串联。这一次是迈开双脚,沿着京张铁路线细细寻觅詹公和万名筑路工人当年的足迹。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了东花园、西拨子、青龙桥,翻越了崇山壁崖中的四十里关沟,到达了南口。我们兴奋的登上了居庸关,领略着关里关外冬的景色,头顶上是蓝天白云,雄伟的八达岭长城和连绵的京张铁路尽收眼底。

我们的脚上都打起了血泡,但是我们仍然咬着牙,坚持不懈地走到了北京。这次沿着京张铁路的长途跋涉,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詹天佑和筑路工人的智慧、信心、坚韧、勇气;感受到那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受到他们那片拳拳的报国之心。
詹天佑,安徽婺源人(现属江西)。186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的家庭。12岁时,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是旧中国最早赴美留学中最年轻的学生。18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190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局务总办。
青年詹天佑

修建京张铁路,最艰难复杂的地段是青龙桥至南口的四十里关沟。这里山高谷深、陡壁悬崖、重峦叠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当时外国人都认为,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中国人来修这条铁路是不可能的。而詹天佑却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勇于担当,怀着报国之心,凭借科学精神,忘我工作,亲自勘查设计,为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独具匠心,精心计算,创造性的应用了“折返线”原理,在山高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稳上坡。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詹天佑要建一条自己设计的铁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1909年8月,京张铁路通车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万名开路先锋,在中国的版图上,增添了一条连接华北、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鲁迅先生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京张铁路就是这样一条路。


在现实世界中,凡是要成就事业,总要经过一定时段的艰难困苦,都要经过充分的实践的熔炼。在实践中,科学精神与自然的激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映照,以至达到融合,最基本的哲学要素就是“实事求是”。詹天佑正是以其所学,注重考察、注重实践以及检验,他尊重客观规律,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以科学的精神和对祖国宽阔、深远的情怀,释放出能动的创造才能,从必然中找到了自由,最终成为必然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百年岁月穿梭而过,长城内外早已换了人间。如今的京张铁路和八达岭长城,一个匍匐在山谷,一个蜿蜒在峰峦。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相互辉映;它们同日月风光一起,迎来朝阳,送走晚霞;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固有的铮铮骨气与浩然正气;它们的雄姿融入了祖国壮美的自然风光,写进了祖国厚重的历史画卷。
如今,京张高铁正在建设。北京、张家口正在开启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正在创造一个更加高速而又辉煌的历史篇章。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 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著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 «哲学新视野» «分析与综合探微» «毛泽东的认识论» «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 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 «老龙潭情怀» «回望古城宣化» «微山湖上》《抱朴集》等多篇散文。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