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修学笔记(卷六)
《为说法故 以其方便 现身有疾》
作者:吕兴福
以上,经文对维摩诘大士作了颇为详尽介绍,在大士尚未出场时,我们就已经对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已经是充满了无比的敬意。
接下来,维摩诘大士出场了。
住在毗耶离大城中的维摩诘居士,正是在释迦牟尼佛开演了义大乘,为五百长者子及一切大众展示严净佛土的时候,“以其方便,现身有疾”。
也就是说,大士生病了,然而这病只是为了方便教化大众示现而已。
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由于大士示病的原因,这里的国王大臣、长者们居士们、婆罗门及诸王子、各级官员等数千人,都前往探视。对一切前来问病的各阶层的人们,维摩诘居士善巧方便为其说法。
说些什么呢?“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重病所集。”
万法无常故,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亦复如是,在无常面前,它是脆弱的,是无能为力的,是不坚固的,是很快会散坏并枯朽的,所以,我们不能被这个假相所欺骗。生病就会痛苦,痛苦就会生起烦恼,如此身病心病种种尘劳烦恼的汇集,都是由于这个色身所引起。
由此展开,维摩诘大士告诉大家:各位大德们应当知道,这样一个“为苦为恼,众病所集”的色身,是每一个明智的人所不应该依祜的,也是不应该执着的。
这个身体就像暂时聚拢在一起的浮沫,是经不起撮摩的,就像大海里的浮沤,是不能用手拿捏的;也像是雨地里的水泡,随起随灭,是不能长时间存在的;也像是烈日下戈壁或沙漠上常见到的阳焰,是从渴望爱欲之中出现的幻化;又像是芭蕉,实无坚固可言;如幻,是众生的颠倒心中所产生的,属于病眼观空花;如梦,是一种虚妄的现象,梦中俨然若真,梦醒空空如也;如影,是众生业缘的显现,缘起缘灭,影像亦复如是随起随灭;海市蜃楼,也是一种影像,初看影像逼真,再开似是而非,最后一塌糊涂变得什么也不是了;如响,缘于因缘,因缘具足,产生音响,一响即歇,即便是音声婉转延绵能绕梁三匝,还是会消失,不能久长;如浮云,网络语言说“神马都是浮云”所指如是,幻化无常态,无定形,湿汽聚形,风干即散,片时无影无踪;如电,念念无住,一闪即灭。
另外,我们这个色身自己不能主宰,犹如大地;由于自己不能主宰,故而并没有一个我存在于其中,不同于大地的是色身有体温有热量,故而若火,柴尽火灭,火灭身亡,所谓生死,仅此而已。
这个身体新陈代谢,念念迁谢,没有常态,没有寿者相可言,故而如风;色身是汇聚体,能聚必能散,没有一个所谓实在的人,就像是一掬水;可见这个色身并不是实在的,是四大种性暂时和合的临时之家;它原本是空相,由于如前所说,它无主、无我、无寿、无人,其色身本身是无所谓我和我之所在的;地水火风四大集聚,故而无知觉性,就像草木瓦砾一样;(这里不要引起误解,因为只讨论色身的物质属性,并不是讨论身心世界,故而说“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不能自己造作,只是风力所转,风息自灭;是身不净,脓血腐恶,革囊众秽;这个身体实在是虚伪的,虽然假借沐浴、吃饭、喝水、穿衣等等造作,终归四大散坏,经不起时日考验,终归磨灭;这个身体多有灾变,古典籍上分类有百余种病痛烦恼;色身渐老时,皮肤充满褶皱,高低不平如丘包井洼,总是老来退化所逼;身相无定,难免一死;是身如毒蛇、贪嗔痴慢都由它而起;如怨贼、尘劳烦恼都是为了它;如空聚,到头来一场戏,无自性不可得,是非成败转头空,如是等等,仔细观照,还有很多可以比喻的,总之,之所以有病患诸恼,都是由五阴六入十八界等要素所共同和合而起作用的幻觉幻受幻相而已。
如何观照苦空无常?如何理解四印法?如何理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
佛从鹿野苑初转法轮讲四圣谛法,整个四部《阿含经》都讲苦空无常,再到六百余卷般若部经典,通过破除法相、我相来阐释空性,最后到《大般涅槃经》还是同一个口径,可见上述观照虽属于基础理论,但道贯一切经法。
我们在前面修学《圆觉经》时,有一段是佛对普眼菩萨所问、如何修三种净观时的开示,也是如何观照我们这个色身的,通过对身体四个方面的分析,最终一一归结为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那一段开示非常别致,简洁明了。般若部经典有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比喻,四大假合的色身亦复如是莫能例外。
维摩诘大士以自己示现生病为机缘,为前来探视者就身体说身体,就病患说病患,对我们这个不实在的色身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和透视,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尤其是无主如地、无我如火、无寿如风、无人如水,四大各有属性,各有名称,主宰何在?何处有我?何言万寿无疆?人相何以建立?如上面种种比喻一样,终归是无常的,无我的。
维摩诘大士的这段开示,跟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开示如出一辙,在本经典后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维摩诘大士随缘说法,是经释迦牟尼佛称赞和印证的,在修学过程中我们有理由对此生起信心。
另外,这段开示,给我们进行观照提供了模式,提供了参照,是我们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的最现成的教材;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通过诵持或阅读,随文入观,不论是对于破除执着还是开启般若空性,必能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执行委员、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