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洛宁县城西二十公里的长水,是洛河上、下游天然分界线。上游山峦陡峭,峡谷险峻,下游河道开阔,一马平川。在长水的西长水村,竖立有两通古石碑。碑上书:“洛出书处”。因为"洛出书处”使河南洛宁闻名天下。


西长水村依山傍水,历史悠久,隋时曾设“长渊县”,竹林苍翠,古迹重多。在她的西侧有龙头山,山上建有禹王庙。据《河南通志》载:“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昔大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古龙头山素称“九龙朝圣”,山顶殿阁比翼,碑碣林立。有宋淳化五年(994年)建禹王庙,元延佑三年(1316年)学士薛友谅修,明正统、万历继修。清乾隆53年(1788年)重修。有元至正七年(1347年)建的五岳庙,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山上还建有汉钟离、吕洞宾、二仙师“传剑亭”。在山顶禹叙九畴的大坪上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碑,记述了“夜雨洒洒,星斗朗朗,柏蒿森林,崖庙层层的龙头山美景。”张论在坛屋山赋中,吟出;“余尝溯玄沪夸探龟窝,境深碧以潆洄,浮清宴兮眺龙头,山葱茏以平衍。禹庙貌古而嵯峨,剑亭历落以视远。睨形色之稀奇,纳瞳朦乎朝 。”竹林环绕的洛神庙,庙前并竖洛出书处“碑”一通;为沙岩石质,上圆下方,碑高2.01米,宽0.675米,厚0.27米,碑刻有圭首图案,图中方形线基本脱落,疑为洛书图样,额下碑文只剩第一个字,为魏书“洛”字;此字高300毫米,宽330毫米,据专家鉴定此碑为汉魏遗物。另一通为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视察永宁县时,在西长水村题“洛出书处”碑,碑高1.825米,宽0.635米,厚0.17 米,由永宁令沈育立。



1996年修长水洛河大桥时,在龙头山下,推土机推出古碑一块,碑残,一碑二诗。一为贵州广德空石胡梦孚所题诗中言及“河洛图书迹尚留”句;另一诗为朝城静峰张梦麟所题“神姑碑字尚留”句;古碑由河南府吏张子镛所立,无年代。
洛书出于洛水,有两种说法。一种为黄帝南巡时,史官仓颉来到阳虚山上,观鸟兽动物和山形地貌,人用器具又在洛汭玄沪水见到灵龟负书。经过长时间的深刻研究,造出象形字28个,结束了当时人们以结绳为数的历史。在阳虚山下的阳峪河东侧,人们在仓颉造字台遗址上立上了石碑,予以纪念。另一种说法;是在夏朝时洛水在卢氏沙河口,大禹劈开了导洛处,但流到永宁禹门山处,又被大山挡住。这时大禹就来到禹门山洛水蓄积处,在玄沪河洛汭处,遇到灵龟负书、献于大禹。大禹据“洛书”制定了《洪范九畴》的治国大法。并劈开禹门山,导洛水于下游。
在玄沪河石崖上,有明朝广东道进士刘武臣《游龟窝至此偶成》石刻“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行,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当管弦。”
刘武臣是明弘治(1488-1505)年间的进士,四川人,到广东做官。500多年前,来永宁看洛书,看龟窝,可见当年洛书的影响力之大。
在玄沪河中,有龟藏沟和龟窝。在激流峡谷中有一清水潭,谷窄约2米,潭深一丈余,上为悬崖,下为滩涂,这里正是灵龟生长的地方。
明代《河南府志》载:永宁西有玄沪水,黄帝时史帝仓颉,从帝南巡,临于此水,水开一窝有龟出焉,厥背赤甲青文。《河南通志》载:“龟窝,在永宁县西,洛水北岸玄沪水滨,及夏禹治水,洛龟呈瑞处。”
从历史史料记载,到实物金石碑刻记述都说明“洛出书处”在洛宁,而且是在永宁的长水。这里有禹门河,有《洪范九畴》的龙头山,有仓颉造字阳虚山,有汉魏碑刻。明清石刻和明朝时名人著述。有龙神庙、禹王庙,这是铁证,也是传承有序的史书所记载的,应是有据的。
但在洛河的发源地洛南县,讲的是灵龟负书献瑞于黄帝。有阳虚山、玄沪洛汭。《黄帝录》帝在元沪山上与司马容光等一百二十人临之有凤衔图以至帝前。图以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集帝行录。帝命开之,其文可晓,黄帝再拜受图。但这里所说的黄帝得到的图不是由灵龟负出,而是由凤衔来。
在洛河下游的洛水入黄处巩义,古时称为洛汭,又称洛口,汭原指河流的弯曲处。又有一种说法是水北曰汭。雍正《河南通志》卷上“山川上”记洛水,亦云其入黄河处为洛汭,又名什谷。乾隆年修的《巩县志》也记载说:“洛汭在县北,洛水入河处,清浊奔流,亦名什谷。”这些都与洛汭和洛书联了起来。
洛出书处从洛源到洛尾,尽管说法多种,但都没离开洛河。说明洛书和洛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不可改变的。至于说谁是正宗,谁不是正宗,我认为即重要也不重要。一个大方向就是洛出书就在洛河流域,它们都有史料和传说。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都争是好事,但最终还是要从历史的观点来认可洛书的出处。这个认定,让学者特别是历史学者来做吧。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