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蒙古族渊源,在《余氏历代家谱》开篇中记载:我祖铁木健(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五世孙)系元成宗皇帝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两房夫人,一房姓洪、一房姓张,洪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儿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这就是九子十进士的来由。
十兄妹(婿)易金改铁为“余”姓,先祖铁木健名字里有“铁(鐵)”字,但在蒙古族中,第一个字并不是姓。十兄妹(婿)名字里均有“铁(鐵)”字,为了保全,他们把“铁(鐵)”字去掉右边部分后为“金”字,“金”字与“铁(鐵)”字五行属性有相似之意,觉为不妥,又把“金”字下面去掉一横,变为了“余”字,故为“铁改金改余”,“铁改余”亦有“铁金余”的说法。
1340年,辽阳"金后人”聚众反元,铁木健奉命征讨,大获全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去世。元顺帝昏庸,民不聊生,1351年,红巾军在颖州(今安徽阜阳)起义。1368年(距今650多年)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北京建立明朝,驱赶元朝臣属,聚集在麻城以观后变的十兄妹(婿)无法北归,为避免遭遇满门抄斩,商议西逃,于是,携带家属及随从380余人西行迁往四川。
襄阳地处麻城以西300多公里余氏西迁的路径上,一支人马中途因故未能继续西行,留在当地生息,余家沟由此得名。明武正德年间(1506-1521年,距今500年),溪村余氏始祖万山迁至河南永宁县城东十五里余庄镇,后因涝灾,居住窑洞坍塌,致死致伤数十人,就此分支。多数移居余庄镇东南一里洛河北岸,取村名溪村。其他各支分别迁移至嵩县、栾川、卢氏等地。1997年重续家谱,外迁各支取得联系,重修祠堂,立碑纪念。
继续西行的十兄妹(婿),至泸阳(今四川泸州)凤锦桥,撮土焚香,朝北而拜,联诗插柳,对天盟誓:“余姓后世子孙,不论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能视若路人,且金、余二姓不准开亲。”誓毕,为日后相认,咏诗一首,约定:如日后子孙相遇,各述前言,以亲骨肉之意耳。
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随从家仆,仆随主姓,改姓“于”,意为“余”字“上不戴帽,下不穿鞋”。

河南洛宁溪村余氏迁徙路线图

河南洛宁溪村余氏祠堂


河南洛宁溪村余氏祠堂


2020年清明溪村余氏祭祖仪式

作者简介:余旭红,河南洛阳人。1987年入伍,军旅作家,原驻香港部队新闻发言人。广东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广州政府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