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友
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 强艳雄
我有很多朋友,一部分是我先前四处奔波,结识的众多江湖豪杰,另一部分和我的读书写作有关,通过读书会友,让我的圈子放大了许多。
我把读书当成一种工具,当碰到生疏的工作,或棘手的业务难题,我就要翻阅书籍,寻找治症药方,结局也多次证明,确实是开卷有益。不过在这一方面,有一位朋友做的比我更胜一筹,他叫徐峰,是我在柠条塔公司的同事,只比我年长几岁,却在我当前身处的才墨之薮里独占鳌头。
在众多同行的眼中,徐峰君是个如饥似渴的书痴,兴致所至时,有彻夜不眠的决心,以至于读书耗费了他多半的营养,终日以一个瘦骨嶙峋的病态模样示人。我时常暗自发问:“要是有徐峰君宁可三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决心,世上恐无难事。”我把这个观点告诉其本人后,徐峰君笑着拒绝了,声称自己担不起这样的赞扬,我回到:“阁下实至名归地斩获了柠条塔公司2019年度优秀通讯员的殊荣,这是党组织给与你的信任,莫不敢辜负了。”
曾和徐峰君谈起我写作的往事,没想到我们却有相同的经历。我自幼不爱写作,写作文素来是我的头痛不已却迫于无奈的事情,为了根治这个顽疾,我不得不钻入书籍,读别人的文章,博采众长,偷学一些技巧。由此可见,我并非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读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件工具。而在这一点上,徐峰君给我上了一课,读书于他而言,是一项单纯的爱好,若侥幸买到一本好书籍,昼耕夜诵,非得下一番苦功夫,精读一遍,这才对得起他花出去的百元大钞。徐峰君对于书籍是拒绝外借的,他解释到自己不是一个记忆超群的人,读过的书,指不定哪天还要重新翻出来看,一本本书籍,如一个个良师益友,的确如此,谁愿意割舍自己的良师益友呢?
读书越多,写作手法和鉴赏力就越刁钻,这一点在徐峰君身上得到了印证。徐峰君咬文嚼字的名声在柠条塔的文化圈子里是人人乐道的,每当读到一些绝美佳句或者是妙思奇想,便动手摘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我这样描述是有根据的,先前有一篇报道《春暖花开季 “遁地神兽”醒》,讲的是柠条塔公司的首台MB670掘锚一体机,古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刻派上了用场,直指中心,点明用意。据说这篇稿件的问世颇有渊源,在作者李志荣的盛情邀请下,徐峰果断加入,出谋划策,经过八个时辰的思维论战才诞生而来,一经出品,群声鼎沸。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还能保持“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的确难能可贵。
想来徐峰君笔耕辍辍,字字珠玑的盛名是日积月累而来的。读他的文章,一些引经据典的妙句美文比比皆是,贯穿在充满血肉的文章中,反复琢磨,细细评味,这样的美文才能带给读者深层次的趣味。况且,徐峰君思维开阔,早就挣脱了框架的束缚,纵使一些枯燥的新闻报道也充满奇思妙想的灵魂,在字里行间编织出一一幕身临其境的场景,令读者拍手叫绝,他的《铁骨头变成“软柿子”》、《一个“金点子”解决大难题》等通讯稿件至今仍被他人拿来借鉴学习。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人生若是有诗意,永远是少年。读书之旅,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而行,便是一场青春的盛宴,三日无肉吃又何妨?

本期责任编辑:杜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