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革命家庭的“传奇”故事
作者 王安德

提起老家的“古宅”,我真的很伤感。
听我妈妈时不时对我说“咱家房子本不在这儿,是某某家现在的地方”,我不解其意问?追寻房子的“根”,在追问的过程中,方知“丢失”的这套老宅还与“革命”有关联。
老家的第一院“老宅”是个很小很窄的院子,院里有几间破旧的房子,夏天、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大风刮的呼呼叫,和吹哨似的,冻的人在家睡也不是,不睡也不是,院墙有几处蹋陷,留下大豁口,猪、狗、鸡、羊随意可以出入,这些都不可怕,不管它怎么样,总归是自已的家,可它,在韩城一场大的革命变革时期后,被爷爷卖给他人,这次卖房虽说是“形势”所逼,历史原因所致,但它永远记录了一位“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短暂人生。
这位“共产主义“革命”者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伯父王醒民。一位早期参加革命牺牲的烈士。
伯父王醒民短暂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张像片,连同他的革命简历,存放在韩城烈士陵园纪念馆中。我曾十多年从父亲和母亲口中得知,了解走访,查询很多韩城历史人物史料,现将伯父王醒民的革命历程完整的展艰在读者面前。
1947年前后,伯父王醒民在禹山脚下的关圪崂小学任教,在卫东原游击队的政治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业党组织,并成为一名秘密交通联络站的交通员,为党在韩城的地下革命工作传递情报,后转移于北头小学任教,仍然参与地下党的各项工作,韩城第一次解放后,伪县长逃出韩城,不久,伪县长赵玉琳反捕韩城,对韩城地下党和进步人土进行大屠杀,并制造了核人听闻的“血染澽水河事件”,十七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光荣牺牲,伯父王醒民就是在这次大屠杀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由于叛徒出卖后,王醒民被捕入狱,关在韩城监狱,家人和组织为了营救他,费尽心机,托关系、走后门,企图用“银子”赎他出狱,但爷爷苦于手里无钱,只得含泪将家里唯有的几亩良田和房屋卖掉,正准备去县城赎人时,澽水河的枪声响起。
伯父牺牲后,家里的日子十分难过,我的父亲便过继给复兴山一户韦姓人家,好在赵玉琳反捕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大军又一次攻打韩城,形成了韩城历史上的第二次解放。
韩城第二次解放后,父亲王新民受哥哥的影响,逃离复兴山,参加了革命工作。
这就是我的家,第一处“老宅”失去的经过。
我家的第二处宅院并不古老,但它是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政府分下的,当时有北房三间破破烂烂的厦房和西边低诿的四间小屋,由于家中人口太多,住不下,只得将厦房隔去一间,留给我的父母和子女居住。另外俩间既是灶房又是库房,房了堆了很多杂物和收获的粮食,西房是我婆和她几个女儿住的。
随着三个姑姑的出嫁,我们几个孩子先后搬进西房居住,后来也成为我们兄弟四人的“婚房”。
这个院落虽不古老,但破烂的让人无法安身,好在大姑夫是个勤快的农村木匠,是他一年又一年的不断修复,才让我们一家人幸福地住在这儿。
如今,几十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婆婆早己去逝,父亲几年前在老宅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和一本《八十春秋》后,在他八十四岁高寿那年离我们,从此,这个小院便荒废在那儿,成为我们后辈对老辈们的一个念想。
俩个“宅院”,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为韩城解放战争而光荣牺牲的伯父王醒民,让我们记住了解放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公安工作而奋斗终生的父亲王新民,又让我们怀念养育了俩个好儿子的革命老人、我的婆婆。
这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的传奇故事,她将鼓励和鞭策我们后辈儿女,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