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确选材,成功一半
文/卓尔
群里《五一诗歌特辑》一口气发了20多首诗,我也就读了两分钟,没有能让目光停留的题目,句子,为什么?几乎清一色的《致劳动者》《劳动者之歌》《劳动者的名字》《五一劳动节》《五月》——这些题目别说写诗,即使写散文和高考作文都难以出彩。反正我写不出来,我只能从老茧、双手、鱼网、鱼钩、锄头、斧头、镐头、锯子、扳手等小物件入手,否则一样空洞无物。

你写李兰娟,那张满是压痕的脸最美,你写刘智明,病倒在床头给爱人发短讯“我不用你管,你是ICU护士长,那些危重病人更需要你,小姐妹们需要你”,最令人难忘。选材,选典型材料,越小越好,越尖越锐利,越具体越深刻。

这就涉及到“写文章的目的问题”,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所有文字扣在“人”上,表现人性,人的价值,人和人类的命运,人的思考,精神,品质,思想,情感。五一劳动节表达中心一定是“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光荣”“劳动创造财富”这些,那么用铺叙手法写“怎么劳动”“劳动场面”“劳动创造世界”势必流于空泛,肤浅。“祖先把磨光的锄柄交给我/并没有交给我老茧/老茧是我们民族最坚硬的品质/需要自己去磨/在劳动中磨/在岁月中磨。”从锄柄——老茧——品质——劳动。开头六句话概括成一句就是“劳动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中华民族最美的品质”——这是散文语言,诗就得借助“锄柄”“老茧”“劳动”“岁月”“磨”这些意象,否则就不是诗。

透露一个秘密,选材并不是写作时候才“招兵买马”,全在平时积累,深度思考,读过的书,经过的人、事、景,早就分门别类放进“写作档案柜”里了。我反对李清照说的“枕上诗书闲处好”,反对陶渊明的“爱读书,不求甚解”,反对马未都说的“多读闲书”——无效阅读就是浪费生命,“雁过拔毛”,读书者最好作“劫匪”,作鲸鱼,我恨不得把别人的都据为己有,这种心态,你才能“博闻强识”“过目不忘”“满腹经纶”。游戏式读书,快餐式阅读,不会沉淀思想,金子也会从手头溜走。

“先天下之忧而忧”两句,用第一个提出CT检测新冠病毒,写了一封《与夫书》,昼夜坚守留守室的张笑春,多么合适啊?“苟利国家生死以”用李文亮故事再恰当不过,他第一个“吹哨”,冒着被处置的风险,他在被“劝诫”之后,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在患病之后渴望回归战场——祸与福,生与死,国家和个人关系,奉献与牺牲,李文亮完美诠释了林则徐名言。可惜同学们举例都集中在钟南山和张静静,显然“准星”不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程,更重要。
卓尔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