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岁月里走来(17)(根据抗战离休干部苗献龄回忆录整理编写)
文字整理:苗 電
内容提要:
苗献龄,河南西平权寨苗张人,现居河南省郸城县,9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沟通交流无碍。
1923年,苗献龄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艰辛穷困,13岁为生活所迫,去亲戚家中药铺当学徒,16岁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10年,49年4月参加解放军。50年4月赴朝鲜作战。
本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了近代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从农村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到国民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福建前线山区备战,转业后地方工作创业,文革中的磨难,平反后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读后给人以亲历革命发展过程的感觉。
—————————————————————
四十九,在济南军区基建工程
1961年上半年,我们六零八团二营接到新的任务,奉命开赴山东省济南市,帮助济南军区建造楼房。
我们六零九团二营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回来以后,一直在中国东部山区沿海一带从事国防坑道、战壕,山洞的施工任务,还从来没有进入过大城市,更没有建造过楼房之类的建筑事业,这对我们也是一项新的尝试,或者说是新的考验。
来到济南之后,才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运送各种建筑材料。当时没有营房,部队就搭建了简易的棚子,几十个人住在一起,伙食也是以排为单位大锅饭,由后勤供给部保障日常生活所需。
整个施工过程中,除了下大雨不能施工作业外,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即使星期天也不能正常休息。
时间紧,任务重,对于这样的新事物,新体验,广大指战员思想觉悟高,工作热情大,上面只要交代一个任务,大家马上雷厉风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都能够圆满完成自己所应担负的具体任务。
我虽然不是和战士们一样直接参与施工,但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诊治伤员病号,宣传医疗防疫知识,慰问施工战友,检查食堂卫生,给营房驻地消毒等。
经过十几个月的艰辛劳动,三座大楼直插云霄,我们六零九团二营光荣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支援建筑楼房的任务,然后撤回到原来的江苏徐州解放军驻地。
五十,遵照上级安排,到师部幼儿园和小学当医生
1962年夏天,根据上级指导精神,不同级别的干部到了一定年龄,战士在部队训练几年之后,要按照比例转业到地方上去,这是军队当时情况下的一项新政策,半年前已经传达到了军队各级组织单位。
按照文件规定,我也在符合转业条件的行列中,因此思想上也没有什么顾虑。
当时,身边很多同志已经转业到地方上去了,当官的安排职务,当兵的回家乡去,农村来的还回家务农。
那时候自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军衔也已经是大尉了,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组织上的安排就是我的志愿。
开始,我以为我是从农村来的,会转业到农村去工作,但组织上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征求我的意见之后,把我调到了师部幼儿园和小学,担任医疗卫生和防疫工作。
由于自己没有学过医疗方面的儿科专业,很多事情都得从头学起,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向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儿童治疗防疫技术。
从1962年5月到1964年8月,在师部幼儿园和小学服务两年多,顺利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五十一,从部队转业到地方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这是当时的国家政策,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
对于去那里,怎么安排,则是由部队首长和地方政府协商来决定的,同时也要征求个人意见。
部队领导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给每一个需要转业的同志都发了一张“转业安置征求意见表”。
接到这张“转业安置征求意见表”之后,我考虑再三,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最后经过和爱人商量,填写了四个志愿:因为爱人是徐州市人,所以第一志愿选择徐州,然后是商丘专区,再者是郑州市,最后才是许昌,这样就照顾到了西平老家和徐州爱人的中间距离。
我没有选择回到西平家乡,因为那时候西平县归信阳专区管辖,距离又远,再者还因为我是医务人员,怕回到家乡麻烦事太多,影响开展工作,所以我放弃了申报回到西平的志愿。
转业意见表批下来之后,部队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到商丘专区继续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1964年8月,我按照预定时间离开部队,带着部队介绍信和档案材料,领着爱人和孩子,到商丘专区组织部报到,交上介绍信和档案材料之后,组织部办事员安排我们一家人到招待所住了下来。
过几天,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通知我,到商丘地区组织部领取工作分配安置介绍信。我去了,看到介绍信上的分配地点是河南省郸城县卫生科科长(就是后来的县卫生局长)。
郸城县在1964年的时候还属于商丘专区,1965年6月,河南行政区划设周口专区,郸城县于是划归周口管辖。
我当时从内心深处对我的分配不太满意,觉得自己十六岁当兵,在部队二十六年,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医疗诊治和防疫工作,现在让我做行政干部,感觉自己可能不一定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但又无可奈何,组织上的分配也是必须执行的。
在担任郸城县卫生科科长期间,上级规定,要求我主持卫生科全面工作。
由于我在部队一直都是忙于具体诊疗事务,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行政领导,所以对这个新行业也是比较陌生的。刚刚上任,所有人员都不认识,行政管理工作也不太熟悉,卫生科也是刚刚恢复,百废待兴,茫无头绪。
为此,我挨个找卫生科老同志交谈,寻求管理措施。然后多次把卫生科人员召集在一起,让大家出谋划策,商讨管理办法,争取大家的意见,接纳大家的建议,并向大家保证,决不搞一言堂。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顺利完成了卫生科行政上,业务上的分工合作任务。
由于自己文化底子薄,管理经验少,所以,很容易接纳大家的意见,踏踏实实地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树立民主作风。平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领导学习请教。并且经常下乡调研,积极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每年都要组织卫生科人员到农村,下基层做好防病治病的宣传工作。
———————————————————
作者简介:
苗電, 字烈光, 河南西平人,中国西平嫘祖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國新聞報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近年来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板块责任编辑,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百余篇(首)
地址:河南西平县老干局五楼《黉门今古》编辑部。
联系电话:1893967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