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学刚,湖北省崇阳县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代苏学学者、当代学人、民间文艺学家、文艺评论家。黄冈师范学院教授/编审。原全国多个文化学会理事,现任黄冈市多个文化单位顾问。出版《苏东坡在黄州》等专著8部,文艺作品300多篇。曾获中华文学奖和上海飞鹰优秀论文奖。学术著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新华网、国学网、东坡网,影响辐射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接受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和新加坡、日本、韩国学者的访问。
“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
饶学刚
【导读】从苏东坡在密州的生活、创作实际切入,以为“中秋词”的本意在于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也可以称之为“超然人生说”。宋神宗熙宁七年,东坡知密州,亦非失宠于皇帝,而是因与佞臣们政见不合,主动回避,自求外任。东坡在密州任上,“尽平生之怀”,赈灾救饥,减免赋税,灭蝗抗旱,造福百姓。对待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人生价值,既是自信的,又是坦然的,充满着狂然、浩然和超然之气。东坡的“中秋词”是超然台、明月、酒即现实、理想、人性三融会的“超然诗”。从天上到地下,从仙境到人间,东坡以浩瀚无垠的想象,把历史和人生巧妙地结合起来。“中秋词”是东坡生命感知与精神体验的产物——超然人生之放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83年初,《光明日报》曾就苏东坡密州所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下简称“中秋词”)的主旨展开讨论,发了六篇文章,诸如“中秋词”是东坡“自我安慰和倾吐苦闷”寄托说,“宦途险恶体验与升华”说,“不能和宋王朝团聚的愤懑”发泄说;“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表达说,“豪情逸兴”倜傥说和“中秋词”是“天上人间即朝野”比兴说★等等,不无道理,均可谓一家之言。虽然讨论未能取得共识,但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笔者坦陈己见,以为上述各说均未能完全深入到东坡此时此地的内心世界。
一
众所周知,评价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总是离不开他所处历史时代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写作场境和具体心境的。评析“中秋词”也不例外。笔者仅从苏东坡在密州的生活、创作实际切入,作出较为符合历史真实的回答,以为“中秋词”的本意在于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亦可称之为“超然人生说”。
苏东坡是处在一个积贫积弱且是儒佛道和平共处的北宋时代。他的词作,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痕迹和东坡本人的个性特征。
苏东坡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并非皇帝弃置,而是为了避开朝廷政治争斗的喧嚣。熙宁七年(1074)自知密州,亦非失宠于皇帝,而是因与佞臣们政见不合,主动回避,自求外任,可谓“高蹈远引”,“蠖屈在求屈伸”,顾全大局,心甘情愿,何言“宦海苦闷”之有!
还一笔与子由相别数年未面之手足情债,也是苏东坡自求外任密州的重要原因。时子由为齐州(今山东省济南)掌书记。东坡在《密州谢上表》[1]中说过:“以为公朝,不废私愿。”又说:“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如果东坡自知密州希望与弟弟相近是找借口的假话,那么,他写给朋友的信和致子由之言,该是诚实可信的。去密州之时,东坡给好友李公择的信中说:“始者深欲一到吴兴,缘舍弟在济南,须一往见之,然后赴任。”[2]在给好友滕达道的信中说:“舍弟仰玷辟书,荷恩至深。”“又兄弟久别,得少相近,私喜殊深”。[3]弟弟子由之言当更为可信:“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府,既得请高密。”[4]
是的,苏东坡与子由靠近了,“私喜殊深”,所以他一到密州任上,就情不自禁地向子由倾吐怀念之情,写下了《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和子由四首》《画堂春•寄子由》、“中秋词”[5]和刚离密州后所作的《中秋月寄子由》等诗词。
可见,苏东坡以弟弟在济南而欲亲近自知密州,是一种虔诚的心愿。“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6]他是高高兴兴、英姿勃勃地上任的,没有丝毫的无可奈何的心态,怎言“中秋词”是东坡“离愁别恨”,“倾吐苦闷”之作?!何况东坡也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
苏东坡一到密州,就为民请命,为民效劳。赈灾救饥,减免赋税,祈雨抗旱,兴修水利,捕蝗保粮,劝农播种,收养弃儿,培养人才等,受到密州人民的信任与崇敬。或许这就是东坡自知密州的壮志、心愿与满足。他在给禅师灵隐知和尚的信中说:“留连数月,以尽平生之怀。”“已百余日,吏民渐相信。”[7]在给表兄石幼安的信中还说:“近颇肃静,吏民稍见信,渐向无事,幸不忧及。”[8]到了第二年(1075),密州政治、经济情况大有好转。他心情极为舒畅,不存在什么“被放逐的心态”。是的,东坡在密州任上是在“尽平生之怀”,无有什么“忧及”的心境下生活着的。对待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人生价值,他既是自信的,又是坦然的,充满着狂然、浩然和超然之气。用今天的话说,他的人性是获得了充分自由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秋词”三词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并在词坛上树立起“自是一家”的旗帜,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尤其“中秋词”意境高旷,誉冠古今,实为一首高品位的东坡自由人生之放歌。而今,我们的国人在节日里,把“中秋词”当成“祝福曲”,海外的侨胞在生活里,把“中秋词”当成“思乡曲”,何言“中秋词”是东坡“被放逐之悲愤”发泄之作呢?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家思想在是苏东坡身上仍矛盾地存在着,形成一种“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他从哪里找到答案?他有办法。他以“表儒里道”的形式巧妙地将其统一起来。他在坚持“奋厉有当世志”信念的基础上,全然求助于道家“齐物”的思想来对待个人的荣辱与得失。他的密州创作不得不烙上道家思想的印记。无疑,“中秋词”也不能不充满道家的思想色彩。他一方面,存在着“黄鸡催晓凄凉曲”[9],“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10],“人世等浮云”[11]的感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心态;另一方面,向往着“人皆乐生,物亦遂性”[12],“却寻泉源去,桃花应避秦”[13]的大同社会。这就是东坡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14]式的宰相风度,所以他把功名、富贵不放在心上:“富贵功名老不思”[15],“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16]。难怪东坡在“中秋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金代文学家王若虚说“东坡《薄薄酒》二篇,皆安分知足语,而山谷称其愤世嫉邪,过矣”[17];笔者说东坡“中秋词”系超然物外之言,而某些学者称为“宦途险恶体验与升华”,偏矣。

三
苏东坡的“中秋词”是超然台、明月、酒即现实、理想、人性三融会的“超然诗”。东坡每每夜登超然台,必赏月问天,饮酒提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喝上美酒,灵感大发,诗思如泉,一泻而不可收拾。台、月、酒成为东坡密州创作的主要媒体和载体。或许这也是“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或称为“东坡密州超然文化现象”。
于自任密州的苏东坡来说,“超然文化”是他高品位的文化心态。超然文化涵盖着他的政治、道德、人格、哲学、艺术等,呈现着一种高超出众、离尘脱俗、游于物外的形态。对此,笔者曾在《超然:高品位的东坡文化形态》[18]一文中,作了较为透彻的阐述。
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秋夜,苏东坡燕饮达旦,在超然台上赋“中秋词”,其旨意如同苏子由《超然台赋》中说的那样:“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耶!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19]好一个达者超然不累于物!
标志着苏东坡密州超然文化心态的超然台,东坡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脱出尘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此东坡之所以为东坡也。”[20]也如东坡自己所说:“是故即世之所乐,而得超然,此古之达者所难,吾与子由其敢谓能尔矣乎?”[21]所以他热爱大自然,乐游超然台,重修超然台。站在台上高瞻远瞩,赋诗颂台,借台发挥,其诗词文赋竟达16首(篇)之多。它们从不同侧面而又多彩地描绘了密州那“云海光宽”[22],“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23],“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24],“半壕春水一城花”[25]的山川田野的秀丽风光;袒露了东坡那“吟成超然诗,洗我蓬之心”[26]的淡然舒适的美好心灵。超然台上咏超然,什么人生之寂乐、是非、荣辱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时东坡全然进入“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超然的生活氛围中了。可以说,“超然台”又是东坡密州理想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场境——桃花源式的人间乐园;而在台上写的“中秋词”则是赞颂个性完全解放的《桃花源记》类的超然词。怎言“中秋词”是东坡“虽处忧患而志不屈”的抒怀之作呢?
没有什么比民间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性了。中秋之月,迷人莫测。天上明月,人间情怀。千百年来,天上圆月具有温馨与光明的象征,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中秋赏月成为我国人民追求美满人伦境界的风俗,不知驱动过多少骚人为之讴歌,不知激发起多少民众为之遐想:神奇、美好。仅《唐诗三百首》中,写月的就达60首之多。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27] 苏东坡年年中秋夜,登超然台望月,燕饮达旦,受用现今无边风月,美好江山,赋诗抒怀,此乃东坡密州平生本领。月,在东坡笔下,是高洁、美满、富有人情味的仙境,超尘脱俗,令人神往。这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理想世界。在密州,东坡赏月,吟月,借月发挥的诗文就有10多首(篇)。什么“天公变化岂有常,明月行看照归路”[28]呀,什么“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29]呀,什么“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30]呀,明月多情,东坡亦多情;什么“今夜里,月婵娟”[31]呀,什么“明月夜,短松冈”[32]呀,什么“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33]呀,明月多美,东坡亦多美!丙辰中秋月夜,东坡面对一轮明月,浮想联翩。醉写“中秋词”就是借月抒怀,祈望自己成为飘飘欲仙而又不脱离尘世的凡人,寻求一种美好的精神超脱。在人生与明月的观照中,东坡能淡化几分富贵、功利,“斋厨索然”[34],日食杞菊在所不计,强化对快乐人生的追求。“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飞天升月的幻想,是东坡脱尘超世的人格象征,给人以浪漫主义情调和美好品位。你怎能从中得出“中秋词”是“天上人间即朝野”比兴说的结论?
酿酒,饮酒,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历史活动。酒中多少事,酒中多少诗。唯有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发展的酵酶,唯有酒中人方能领略其中的韵味。这是我国古代文人创造的酒文化。在密州任上的诗人苏东坡所作的“中秋词”就是酒文化的一种体现。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35]这是苏东坡密州任上所升华的高品位的超然人生哲学。东坡始至密,“稍葺治园亭,居之,亦粗可乐。但时登高,西南引领,即怅然终日。近稍能饮酒,终日可饮十五银盏。”[36]酒,是东坡超然人生观的净化剂;酒,成为东坡创作的清泉。“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37]“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馋坚顽。”[38]“诗词如醇酒”[39],“共将诗酒趁流年”[40],“诗酒趁年华”[41],“两卮春酒真堪羡,独占人间分外荣”[42] ,“酣咏乐升平”[43]。于东坡来说,饮酒就是这么美好!难怪东坡在密州直接写酒和间接写酒的诗文有近30首(篇)之多。有时饮酒作诗到了发狂的程度,“中秋词”就是东坡“醉后狂歌自不知”[44]、显示自己人格力量、理性色彩的酒后真言,充分表露了东坡此时此地不为物累,飘飘欲仙的超然心态。正如清散文家方苞所说:东坡“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45]可以说,“中秋词”是东坡“是非忧乐两都忘”的自由人性之放歌,怎能说“中秋词”仅仅是东坡“豪情逸兴”的倜傥呢?

四
“中秋词”充满了苏东坡入世和避世的矛盾,充满了现实、理想与人性间的矛盾。从天上到地下,从仙境到人间,东坡以浩瀚无垠的想象,把历史和人生巧妙地结合起来。东坡既向往月宫“琼楼玉宇”的高洁,又嫌其“高处不胜寒”;既避开朝廷政治争斗之喧嚣,又留恋超然台式人间的温暖,不忘饮食人间烟火,脚踏人间泥土,经世济时。他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超然旷达,升华人生意义,实属高明。这与他离密州后六年去黄州写的《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46] 是一脉相通的。
苏东坡这位通达者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善作自我心理调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乃宇宙、人生之常情,有何惆怅!对现实、对命运就采取宽容的态度,对自然、对宇宙就采取达观的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并非把思弟之情一扫而空,而是用理智遏制着感情,让感情也超然脱俗了。
在“中秋词”中,苏东坡以净化的心灵返照现实。心想升天飞月,终久要回归现实。之所以说“中秋词”是东坡超然人生之放歌,就在于东坡本意是摆脱物欲,游于物外,随遇而安,不为物累;在于“中秋词”源自老庄的“虽有荣达,燕处超然’(虽有荣华的境地,也比不上闲居而超然物外的生活)的思想。这种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赋予东坡密州生活以巨大精神力量,放大了他古今罕见的文学巨匠的高大形象。所以说,“中秋词”是东坡生命感知与精神体验的产物——超然人生之放歌。

【注释】
[1] 苏东坡.密州谢上表.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2] 苏东坡.与李公择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3] 苏东坡.与滕达道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4] 苏辙.超然台赋.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苏东坡.沁园春•孤馆灯青.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苏东坡.与灵隐知禅师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8] 苏东坡.与石幼安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9] 苏东坡.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0] 苏东坡.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1] 苏东坡.别东武流杯.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2] 苏东坡.同天节功德疏文.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13] 苏东坡.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4] 苏东坡.后杞菊赋.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15] 苏东坡.和晁同年九日见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6] 苏东坡.薄薄酒二首.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17] [金]王若虚.诗话.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九).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18] 饶学刚.超然:高品位的东坡文化形态.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
[19] 苏辙.超然台赋.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明]杨慎选评.三苏文范(卷十四引).明天启二年嘉乐斋刻本
[21] 苏东坡.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22] 苏东坡.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3] 苏东坡.七月五日二首.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4] 苏东坡.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代孔周翰.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5] 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6] 苏东坡.和潞公超然台次韵.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7] [明] 茅坤辑.唐宋八大家文抄(卷八).明崇祯四年茅著刻本
[28] 苏东坡.奉和成伯大雨中会客解嘲.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9] 苏东坡.荻蒲.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30] 苏东坡.待月台.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31] 苏东坡.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
[32] 苏东坡.江城子•记梦,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3] 苏东坡.蝶恋花•密州上元.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4] 苏东坡.后杞菊赋.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35] 苏东坡.醉白堂记.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36] 苏东坡.与王庆源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37] 苏东坡.薄薄酒二首.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38] 苏东坡.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39] 苏东坡.答李邦直.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40] 苏东坡.寄黎眉州.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41] 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2] 苏东坡.和章七出守湖州.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43] 苏东坡.望江南•暮春.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4] 苏东坡.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苏轼诗集.
中华书局,1982
[45] 王文濡评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一引).上海文明书局,1924
[46] 苏东坡.赤壁赋.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附 参与1983年《光明日报》关于苏东坡《水调歌头》讨论文章
陈正宽.东坡中秋词小议.光明日报,1983-1-18
施蛰存.也谈东坡中秋词.光明日报,1983-2-15
徐翰逄.东坡中秋词榷议.光明日报,1983-5-17
靳极苍.读《也谈东坡中秋词》.光明日报,1983-5-24
张志岳.东坡中秋词臆说.光明日报,1983-6-7
杨 燕. 东坡中秋词杂议.光明日报,1983-7-5
[原载《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9]
【辑 评】
★张志烈(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第十届苏轼学术研讨会总结》
《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一文,在过去所有寄托说、升华说、发泄说、表达说、比兴说之外,以为“中秋词” 的本意在于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体现了作者对本词含蕴更深寻绎的精神。[原载《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9]
★周斌《苏轼研究综述》
饶学刚《“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继升华说、寄托说、发泄说、表达说、比兴说之后提出新论,认为苏轼“中秋词”的本意旨在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中秋词”是超然台、明月、酒即现实、理想、人性三融会的“超然诗”,是“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1999).武汉出版社,2001-10]
★周斌、邹金祥《中国第十届苏轼学术研讨会综述》
饶学刚的《“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一文,在过去所有寄托说、升华说、发泄说、表达说、比兴说之外,以为“中秋词”的本意在于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刻的探析,即超然人生说。[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1999).武汉出版社,2001-10]

菊韵松风文学社
顾问:刘太品、罗积勇、卢冷夫、雷海基、吴洪激、饶学刚、蔡正辉、王伟、戴军
社长:夏爱菊、夏鹏
常务副社长: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副社长: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
菊韵松风编辑部
总编:夏爱菊、夏鹏
副总编: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主编: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