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所读的书以史书为最。但是,皇帝所读的史书和百姓所读的史书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史书真的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如果说完全信,那就成了“死读书”!
如何才能避免“死读书”呢?或者说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甄别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晋书·王献之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羲之看到儿子王献之在练书法,就从背后抽他的毛笔。结果,王羲之用力一抽,竟然没有把笔杆抽脱。于是,王羲之感慨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这个孩子的书法成就将来不可限量。
我从小对这个故事感到好奇,因此,我写毛笔字的时候特意安排我弟弟,在我认真写字的时候也来拔毛笔,看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书法家,结果,每次拔都能拔出来。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行,长大肯定当不了书法家了。
到后来长大了,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可越讲越觉得不对,按照自然规律,应该是越写得认真越放松才对啊!
后来发现,宋朝大学问家苏轼对这个执笔故事也大为怀疑,他说:“书不在于笔牢,…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如果按攥笔的力气来论,那岂不是大力士应该写得最好?
启功先生也说,执笔就像拿筷子,怎么舒服就怎么拿!
这个故事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那就是王羲之对于书法秘诀的保密。古人对于所得到的笔法,往往视若珍宝,不愿外传。比如王羲之的父亲曾把所得到的笔法藏在枕头中,连儿子都不让看;王羲之将笔法传给王献之后,则反复叮咛不得外传。所以,所谓的牢抓笔杆理论,很可能是王羲之用来糊弄人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人的误记误传。
这个问题不光古人存在,现在也有类似的存在。比如我们的《写字》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尺一寸一拳头”,眼离纸一市尺,也就是33厘米,那么我要问了:这个标准是定给谁的?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是一年级、二年级还是三年级?一个班50个学生,第一排个子1.1米,最后排个子1.5米,是不是都要眼离纸33厘米呢?
还有一寸,就是手指关节离笔尖的距离3.3厘米,手大的和手小的都要3.3厘米吗,成人的和小孩的都是3.3厘米吗?大家都这样说这样教,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吗?
经过实践,我认为眼离纸的距离一肘最合适,个子高肘就长,个子矮肘就短;手指离笔尖以中指第一关节的长度为准,手大关节就长,手小关节就短。
很大部分人都写不好字! 76.6%的人认为,写不好字是学写字坚持不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怀疑教材所讲的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

二、大胆推测,小心求证
书是什么?书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
读书是什么?读书是对我们思维的唤醒。
现在的中小学生,最怕的课是什么?写作文。我们成人也在慨叹,为什么李白杜甫能写下千古诗篇,而现在却出不来这样的诗人?
究其原因,这是对汉字理解的缺失造成的。
我要问,汉字新造了多少个字?
从36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翻过来调过去我们就这区区几千个字。要用这几千年来固定的这几千个字来应对这么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不是每一个字所含的信息量都非常巨大?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现在的《字典》《词典》《辞海》《词源》的老祖宗。为历代文字学家所顶礼膜拜!
在1899年甲骨文没发现之前,人们对《说文解字》是深信不疑的,可甲骨文被发现之后,人们发现《说文解字》也有它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它的重要性。
读懂《说文解字》,你就明白了秦汉之前中国的文字发展史,能够接通上古的文脉,知道每个字的渊源,这对于理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
那么,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读懂《说文解字》呢?
2020年疫情期间,我本着“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原则,开始了《一凡解字》的研究工作,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想打造一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且易于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的字书,力求在小篆和甲骨文之间,以及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架通两座桥梁,让现在的年轻人完整、清晰地看到汉字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
同时,把每个字的字义演变,字体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直到现在的简体字展现清楚,里面还穿插了大量传统故事,是一部综合性的庞大工程。目前书稿已经完成,现在正在筹备出版阶段。

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前些年流行一本书叫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这个理念却深深地扎根在很多人的心里,特别是一些机构还在肆意宣传。
从2017年开始,我在全国做了《汉字书法解密》百场公益讲座,同时也考察了100多所学校,跟踪调查了一个班60个学生一年,结果发现,执笔姿势的正确率只有百分之十不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执笔方式是有问题的。
我问执教老师是否给学生做了纠正?老师说纠正了,这边纠正完那边转脸又恢复到原样了,已经养成的习惯,纠正起来太困难。我说:“你这不是一年级吗?学生刚入学怎么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呢?”老师说:“他们在幼儿园养成的!”我又去问幼儿园:“国家不是明文规定幼儿园不能进行写字教育吗?你们怎么提前教幼儿写字呢?”幼儿园的回答是:“我们不教写字的话,招生会有困难!”
看,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写好字,要用我们手部的精细肌肉控制。
什么是“精细肌肉”呢?精细肌肉指的是手部、特别是手指部位等一些比较小的肌肉群,它可以控制手部的动作。
精细肌肉发展得好,将来可以做很细致的工作,比如外科医生、精密零件加工、刺绣、微雕等等。
儿童的精细肌肉发展,要在6周岁以后才开始完善,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写字教育,极有可能会给儿童精细肌肉的发展带来障碍。
你看,写不好字还是小事,万一由于提前写字给孩子造成精细肌肉发展的障碍,说不定就毁了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或者一个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那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书是必须要读,但如何去读非常重要,书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吸收,糟粕部分要学会甄别和屏蔽。至于如何去甄别,那还要去看更多的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