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在城郊乡余庄村发现有一通残缺不全的马氏节孝碑。且不说这碑是给谁立的,单就给该碑题字的七个人就足以表明其来头不小。那么,这七个人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给这个妇女题字?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话说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每三年一期的丙午乡试(亦称“秋闱”)刚刚结束。当时,已有77岁高龄且已主政51年的乾隆大帝听说在本年乡试中竟有年届八十甚至九十高龄的白发老人,仍在考场竞逐,期盼得中。老乾隆听后甚是感动,想想这些老人一辈子为了这个功名考的多不容易,于是就下旨让各州、府把在乡试中年逾八十的诸生一律报来,酌情加恩。
河南府于十月初七日将了解情况报于朝廷,乾隆皇帝阅后当即批奏道:
据毕沇奏,河南本年乡试诸生中有年届九十者王协恭一名,年届八十以上者有程鸣歧等四名,年届八十者有王辉祖等两名,俱已三场完卷,并未中式等语。该生等年逾耄耋,俱各踊跃观光,宜沛殊恩,以广作人雅化。着加恩将王协恭、程鸣歧、韦元勋、闫遐龄、毛景燧、王辉祖、仝思义等七名俱着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俾膠庠耆耇得偿穷经夙愿,用昭加惠耆龄至意。钦此。
这意思就是说,河南府在本次参加乡试的诸生中,有以上七人已达八十以上高龄,这次考试虽已三场完卷,但仍然没有考中。乾隆皇帝觉得这些人精神可嘉,应该特殊加恩,予以照顾。于是,就特别加恩将这七名老人都赏给举人身份,并准许他们明年破例参加会试,以使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终偿夙愿。
圣旨下达后,这七名老人遂于次年丁未春闱(乾隆五十二年春天会试),以举人身份经过会试,均被朝廷恩赐成为进士,并领翰林院检讨衔(从七品,执掌翰林院撰述编辑等),
且说在这七名老人中,有两名是洛宁人。一个是涧口明珠的韦元勋,一个是陈吴大原的程鸣歧。说来也巧,这年他们七人被破例封官后,在京城旅邸设宴庆祝,适逢永宁老乡张越来京城做生意,也住在这家宾馆。他听说正在喝酒联欢的有永宁人,就携酒前来表示祝贺。经过介绍,大家都坐在一起喝酒取乐。酒至半酣,张越不知为什么竟谈及其兄嫂马氏励志守节四十年的动人事迹,说是他长兄张□二十几岁(因该碑为半截碑,内容残缺不全)早亡,其嫂马氏为马玫之女,膝下惟留两个幼儿,大的叫忠甫,年方两岁,小的叫孝儿,仅有三个月。马氏深明抚孤大义,遵孟母之训,历四十年,艰苦备尝等语,这七个老人听了也很受感动,就当场为其嫂夫人用茧纸题写:“瑶池冰雪”四个大字,并以“翰林院检讨”之职把七个人的名字全都签上。

回到洛宁后,张越便把这幅题字送给马氏的儿子保存。事隔14年后(嘉庆六年),马氏的儿子唯恐日久毁损,就干脆把它刻在一通石碑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有七个翰林院检讨联名题字的这块石碑。以此说来,也可谓洛宁历史上的一件文人盛事。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