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红旗渠
作者 侯万福
主播/玉华
10月28日,已是深秋,再次来到了太行深处的红旗渠。
第一次到这里,是在10年前的初夏,那年观瞻了这个在太行山山腰修凿的伟大工程。回来,感慨颇多,写了一首叙事短诗《红旗渠颂》。
诗的引言写道:
丁亥初夏,驱车入豫。沿绕太行逶迤山脉,达晋冀豫三界之域——林州(旧称林县)。上世纪60年代,林州因修凿灌区而盛名天下,灌区名为红旗渠。英雄的林州人民,历十年久,劈山开渠,壮举肇创,留下了人间奇迹,造福于后代。

诗曰:
自然并没有给这片土地恩赐,
人民创造了奇迹。
林州人民——把青春、汗水、生命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山石的刻痕,青年洞的幽深,湍湍的水流,山林间的鸟鸣。悬崖陡峭的石壁,远处麦浪的笑声。脚下一级级的台阶,人们赞叹与敬仰的面容。大地江山的呼唤,永远铭记着英雄的业绩和姓名。
姓名——人民,
英雄——人民。
红旗渠啊——一幅无数英雄绘成的雄伟画卷;
红旗渠啊——一曲团结和谐的交响旋律;
红旗渠啊——一条雕刻在太行山上的红色飘带;
红旗渠啊——一座人工建造的历史丰碑。

红旗渠,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力量,人民的精神,人民的情怀。无私与奉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们不能忘记啊——县委书记的榜样,化作气吞山河的动力。 艰难困苦的岁月,激发出战天斗地的豪迈。铁锤、钢钎、扁担、绳索,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工具,锻铸出英雄般的业绩。山崖上飞人的胆略,铁姑娘的英姿风采。青年突击队的勇往直前,老石匠铿锵有力的姿态。成千上万人民的意志,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红旗渠啊——你是一部活生生的英雄展览,你是一部史诗般的经典。 你是时代的精神结晶,你是改造自然的典范。站在红旗渠上——回想起那个年代,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啊!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


十年前,写下了这首短诗,是感动,是洗礼,是升华,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林州人民的无限崇敬。 我在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创造了伟大文明的民族,都和改造客观世界,人化自然有关,都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内核相连。红旗渠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留下了物质和精神的撼。 时隔十年,又来到了红旗渠。山下的纪念馆里,展示着林州人民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山上的灌区像天河一样璀璨。 50年前,林州人民在林州县委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气概,苦干了10个春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打通了221个隧道,修建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灌区。山崖上的渠,渠中的水,山与水的宏伟交响,奏响了一曲时代行进的凯歌,形成了流芳千古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建成以后,先后有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一千三百多名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参观红旗渠是要经过总干渠分水闸的。分水闸的楼顶上高悬着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分别向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流出。清澈的水浇灌着54万亩的土地,解决了58万人民和3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红旗渠成了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灌区水道的来龙去脉流经何处,水闸的节制调节和水流的综合利用的情形,在纪念馆的沙盘上有显示,让人宛如目睹。 1997年,分水闸已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的先进水平。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的工程之一,于1960年2月正式开工。当时,正是国家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300名青年人,每天靠着6两粮食和野菜充饥,拿着简陋的工具,凭着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将洞凿通。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郭沫若先生为青年洞题写了洞名。 青年洞的摩崖上,刻着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山碑”二字。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山,铸造着林州人的品格,碑,传承着红旗渠的精神。山碑二字彰显着民族的力量,彰显着那个时代的荣光。

纪念馆中,有几张当时的照片,让人久久瞩目:一张是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州人民挺进太行山修渠的情景;一张是为了修渠而献出宝贵生命的81位民工的英名;还有一张是在红旗渠通水的庆功会上,劳动模范手拿的一张纸质奖状。历史就是这样写在了红旗渠上,写在了中国的大地。人们举目而望,为那些修建灌区的林州人表示无比的敬仰。踱步在灌区的石板路上,我百感交集。望着远山的红叶尽染,抚摸着红旗渠的护栏,想起了一首对红旗渠的礼赞: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毛泽东思想来统帅,定叫山河换新装……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 «哲学新视野» «分析与综合探微» «毛泽东的认识论» «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 «老龙潭情怀» «回望古城宣化» «微山湖上» 等多篇散文。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