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文化,源远流长
邹秉南
南京秦淮河两岸的古朴风光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河房,一直为中外所称道,确是秦淮水的精华所在。最近,南京晨报刊载了《话说南京山水和“金陵文化”》一文,文中提及"要在发掘、发扬‘金陵文化’(包括‘秦淮文化’和‘钟山文化’)上多下工夫”,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
前不久,我发表了一篇《月色秦淮》的帖子,就是旨在弘扬和宣传秦淮文化,可有外地网友留言说:“去过夫子庙,但未见到秦淮河”。此话听来,很感意外,但细细想来,也在意料之中。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冲着夫子庙的热闹和小吃而来,有多少人真正知道秦淮风光的由来呢?夫子庙如雷贯耳,游人到夫子庙游览后,不知秦淮河的是大有人在的。
夫子庙即孔庙,始建于宋代,南临秦淮北岸,为秦淮风光带的一部分。余澹心《板桥杂记》说:“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才子佳人而设。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此外还有学宫和孔庙等建筑群构成。历史上文人墨客落笔并不多。
而明人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是这样描述秦淮河的:“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箫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曾长期生活在南京,其寓所就在秦淮河畔,所以他对南京的秦淮河情有独衷。他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描绘当时的秦淮风光:“城里有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秦淮河就很有名气,杜牧在一个烟云淡月之夜,泛舟游览了秦淮河后,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足可见月色下秦淮河的魅力。后来清人余澹心所著《板桥杂记》,又有了更精彩的的叙述:“每当夜凉人定,风清月朗。名士倾城,簪花约鬓。携手闲行,凭栏徒倚。忽遇彼姝,笑言宴宴。此吹洞箫,彼度妙曲。万籁皆寂,游鱼出听”。
秦淮河更精华的还是灯船画廊,所以余澹心又写道:“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到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 不绝。”他还留了一首诗,极赞当时的盛况:“遥指钟山树色开,六朝芳草向瑶台。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
后来又有人对秦淮河的风光精彩地PK了一把,那就是人们熟知的朱自清与俞平伯。他们在1923年8月的一晚同游秦淮河,在夫子庙前乘坐画舫往东,出利涉桥,过东关头直至大中桥、复成桥,并以相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自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至今仍为人们作为描绘秦淮文化的浓浓一笔。
碧水、游船、灯影、夜月,就这绝妙的意境便使秦淮河充满了朦胧的魅力。
秦淮小吃也是南京一绝,名闻天下。可前不久,青岛的朋友一行到南京来游览,傍晚专门赶到夫子庙品尝小吃,按晨报所载老南京“奎光阁、奇芳阁,各吃各”的俚语,遍寻不着,电话向我求助,让我大窘。那些在南京历史上遐尔闻名的老字号许多已改换门庭,现大都是服装鞋帽等店铺,最后他们还是找到一家饮食店,每人吃了一碗赤豆小元宵。故此,小吃也应当是融入在秦淮文化中的一部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写道:“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这说明旧时秦淮河是与长江内河相连相通的,船只可以畅通无阻,秦淮风光一览无余。
最近据报道,南京城将贯通后来因种种原因隔断已久的内秦淮河,应该说是件非常好的事,这对于弘扬秦淮文化,彰显南京魅力,使秦淮河成为一条活水,一条流动的风景,那么南京的秦淮文化无疑也将重新焕发出旧有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