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文字:一苇
意,
音入于心,心发于音。
没有两个人耳中的风声是一样的。

意,有两个方向,一个从上往下,是音落于心;一个从下往上,是心发音于外。
与“意”互为姊妹的是“想”字,一个是音和心,一个是相和心,即一个是听觉和心,一个是视觉和心。
无论是音落于心还是相落于心,都未必是一种真实。
从声音说,人能听到的声音其实很有限,只有声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被我们的听觉神经所捕捉。而在这个限度之外,无论是高频的超声波,还是低频的次声,我们的耳朵都无法听到。或许在宇宙中间人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要比能听到的多得多。那么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是否真的存在声音呢?在我们没有认知能力之前,它不存在。而在人类可以凭借其他手段检测到这种声音之后,它就是存在的。是否有声音,是否是这样的声音,最终取决于人的感知。哪一种认知才是客观事实的呢?哪一种都不是。一个声音源,在一千对耳朵里有一千种声音形象。
视觉现象也是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在光的作用下由各种色彩勾勒出来的大千世界。人能看到的光也很有限,只有频谱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被我们的眼睛所辨识。比红外线长和比紫外线短的光我们都无法看到。和声音一样,一个影像源,在一千双眼睛里有一千种样子。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就像没有两个人指纹是完全吻合的一样,没有两个人眼中的太阳是一样的。
而心生之音和心生之相,更是心消化感官取材之后的产物,这种“意”的差别在人与人之间被进一步拉大。所以就有了“臆”,有了“憶(忆)”。
“臆”的旁边加了个“肉”字,是附着于肉体的意,强化了意的不可靠性。
“憶(忆)”的旁边又多了一颗心,如果说生音之心是现在心的话,旁边那颗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都不可得,哪里去得过去之心。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件事,同样都是亲历的人,描述却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可见“憶(忆)”同样靠不住。
结语:意,音入于心,心发于音。没有两个人耳中的风声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