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修学笔记(卷二)
《五百长者子赞叹如来请佛说法》
作者:吕兴福
看到如此殊胜的场面,诸长者子和与会大众都被感动了。
其时,名为宝积的长者子,首先以唱诵的形式,赞佛功德,即“以偈颂佛”。
此偈三十六联七十二句,从佛的相好庄严、大威神力、大慈大悲、普降法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堪称大医王大法王等诸多方面予以歌颂,读来情感真切,颇为动人。
同时,这段偈语文采飞扬,读来颇为上口。著名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偈语就出自这里。
修学时,只要我们多读多诵,随文入观,开启丰富的联想,就会跟长者子一样,对佛生起无比的敬仰心和皈依心,信心和愿力也会同时生起或者更加坚固。
说偈完毕,长者子宝积开始请法。
我们联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有“称赞如来”和“请转法轮”两个大愿,这里正是如此体现的,赞佛功德之后,接着就开始请转法轮,可谓不失时机。
世尊啊,我们这五百长者子,都是发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很想听闻相关佛国净土事宜,即何为佛国净土乃至菩萨成就净业的行门,惟愿世尊为我们慈悲开示。
这段话里,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长者子请法前,首先申明,我们是发了大心的,这个大心就是要成佛的心。这就说明,我们今天要请教的,要请佛告诉我们的,不是方便之法,而是要了义之法;不要诸小乘之行门,而是要大乘乃至上上乘之行门。
所以,我们修学这部经典的最为殊胜处就在于此。这让我们联想到《华严经》中五十三參的善财童子,他每到一处参学,每见一位大德,都是请法之时预先说明,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用于表明求法就要求大乘。这里的长者子请法,亦复如是只求大乘。
佛说:“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接下来,佛先开示了什么是菩萨佛土。
佛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不愧是最上乘经典,直截了当,道破天机。何处是菩萨净土呢?三界六道四生九有诸类众生所在之处,就是菩萨净土!
换句话说,那里有众生那里就有菩萨,那里就是菩萨的净土。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离开众生,另外寻求一个佛国净土,那么,何曾有诸佛菩萨可言呢?要菩萨又作何用呢?
所谓大乘精神,就是要我们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与众生在一起,济度众生,引导众生,誓与众生共进退,不弃不离,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尚有一众生轮回受苦,大乘菩萨绝不先取正等正觉!
为什么呢?
一,菩萨们是随着所要教化的众生的处所而抉择佛土,若要教化人类众生,菩萨们就得择取人类的世界作为佛土;若要教化饿鬼道众生,那么,就得择取饿鬼道作为佛土;四生六道二十五有一切所在,亦复如是。无量大千世界,无量尘刹,只要有众生处,无不是菩萨之净土。
二,随着所要调伏的众生的处说而作为佛土。众生根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从救度手段上来说,既需要教化,又需要调伏。调伏是针对生性刚强难以教化的众生而采取的方法。这里说的意思是那里有难调难伏的众生,那里就是菩萨的佛土,因为菩萨们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根性顽劣的众生。
三,随着诸众生生起菩萨根、即菩提种子生根发芽的国土而作为菩萨佛土。这种情形与前两种情况不同的是,这些众生是无须教化和调伏的,只须引导就足够了,因为他们的菩提心已经生起,菩萨们要来引导众生,故而这里就是菩萨们的佛土。
上面的三种情形,正与《地藏经》中所表述的三种众生的情形相吻合:一种情形是“久化方归”,一种情形是“难调难伏”,第三种情形是“闻法即悟”。凡是有这三种情形众生的所在,皆是菩萨的佛土。
由此可见,发菩提心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担当;不是为了厌离苦难,而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勇于替众生去受苦受难;不是为了寻求一个避风的港湾自己躲起来,而是要拯救一切众生全部脱离生死苦海;不是一朝一夕一生一世如此行持,而是要尽未来际直到劫波历尽不厌不疲地实施救度。
因此,菩萨净土不是所有修行者都敢入住的,非大丈夫者是不敢言及的,且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愿大行诸多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难怪我们修学大乘经典时,常会遇到大德们“闻佛所说,涕泪悲泣”的情形。
我们于此《维摩诘经》的修学中,听到释迦牟尼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道出了关于菩萨净土的事实真相,火焰化红莲,如此悲壮,如果真的了达了其中奥秘,怎能不被深深感动呢?
对上述佛的开示,我们要认真观照,加深理解。原经文中没有一二三分段,只是为了便于观照时的思路引导,修学笔记分设了层次,仅备参考。
那么,如此表述菩萨净土,有什么意义呢?
佛说:“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原来如是。菩萨要深入有众生的佛国净土,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就像是有人在空地上建造房屋,怎么建造都行,但如果想在虚空里建造,恐怕永远都不能成就。
如果菩萨们去一个远离众生的所谓净土去大喊大叫度众生,就像空中建楼阁,终究是一句空话,是不能圆满菩提心愿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