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有幸贵得师
——记与著名文艺评论家畅广元先生的文墨交往
文/杨焕亭

人的思绪在很多时候都有着时空触机的特点。一些陈年往事往往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而再度“复活”在记忆的屏幕。庚子开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十四亿中国人无奈而又自觉地选择了“宅家避疫”的生存方式,唯一可以相互感知的消息都来自于小小的手机,这是与十七年前“非典”时期最大的不同,也是荡起我写下与畅广元老师师生之缘的缘由之一。
那是2020年1月14日(农历丁亥年腊月初八),我通过手机,向畅老师致以腊八节的问候。不一会儿,就在对话界面上看到一件题为《【陕西故事】文坛名家畅广元》的视频文件,署名是陕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并附了“这是庆祝七十华诞,陕西省推荐的十个文坛名人”的说明。我当即打开视频,就看到先生凝神驻足在书架前的精神矍铄,散布在师大校园的从容淡定以及那熟悉的秦音的温润和浑厚。于是,急忙转发到朋友圈,并且回复道:“我及时转发了。”同时将我写在前面的话复述一遍,未料我接着就看到一行字说:“谢谢你!我只想让你知道老畅的现状。”我忽然领悟到,此时与我说话的,不是师母,便是他的儿女。那一天,围绕畅老师与我,我们之间交谈了许久。我在微信中回忆了当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濯心年代》,得到先生殷殷指导的往事,说道“请老师一定珍重,既是自身健康的需要,更是文学的福祉。”她表示“今年康复得不错,放心吧。”我们并且相约,等我的长篇小说《濯心年代》到后,要登门向老师送书。也就是在这一次的“微聊”中,我得知先生已是“82”岁高龄。然而,我没有想到,1月23日,从主流媒体上传来武汉“封城”,抗击“新冠”战役全面打响的消息。1月24日是丁亥除夕,我给先生发了一条短信,除了祝贺新春外,就是希望“当前这个时刻,少出门,多居家。”先生回信表示“感谢”,孰料这一“宅”,就是七十多天。
“宅家”的生活节奏是蹒跚而缓慢的。每日除了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抗疫消息,做好自身消毒之外,就是凭借书籍打发时光。坐在书房西窗下,望着太阳一点一点地西斜,以至最后沉落在城市背后,往事便扯丝拉絮般地在心底铺成“大漠孤烟”般的苍茫。
十七年前,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一场被称为“非典”的疫情席卷华夏大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千方百计控制疫情扩散蔓延,成为应对传播的主要方式。城际之间、单位之间、村际之间的正常交往一度受到限制。而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濯心年代》完成了。彼时我虽然头上有一个“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然而只有我自己清楚,在号称文学大省的陕西乃至咸阳,我还是一个探路的学步者。此前虽然也出版过两部散文集,但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尤其对于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心中没底。于是,在请文学老前辈冯仁先生看过初稿后,就希望他能够找一位省上的大家给把把脉。冯老师不假思索地提出:“让畅老师看看,他是国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对于畅先生,我并不生疏,此前就在刊物上读过他的评论文章。然而,现在要面对面地与他说话,还是不免有些胆怯。冯老师笑了,说老畅是个热心而又和善的人,他一定会认真对待你的作品的。接着说,你要觉得不熟了,那我和你一起去。

四月的一天,我同冯仁先生驱车前往登封路西安市政府家属院。先生早早地在门口等候,太阳下,他和蔼亲切的笑容,儒雅而温暖的说话,很快打破了我心中的陌生感。当时正处在疫情高发区,小区都实行了隔离,隔着一道铁门,我很虔诚地把打印稿递到先生手中。然后转身踏上归途。在等待的日子里,我问冯老师,再见面时送先生什么好些?冯老师知道我那时候正醉心于写意梅花创作,顺口说道,文化人都讲究风骨,你就送他一幅你画的梅花吧!半个月后的一天晚饭后,我家的电话响了,从那头传来畅老师欢快而又亲切的声音,说稿子已经看完了,写了一篇评论,问是否通过油箱发给我。一霎时,我的心头撞鹿,莫知所为。平静了片刻后,我对先生说:“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老师,我还想趁机会当面听听您的批评呢。改天,我和冯老师一起去取。”
放下电话,我的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一时竟然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词句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千千感怀。立即拿起电话,与冯仁老师相约,第三天就前往西安老师的寓所。一落座,先生就很爽快地说:“你写得不错。”接着对我的作品作了从题材到结构、从故事到人物、从情结到语言、从优点到不足的分析。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向的谈话,对于我不啻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理论课。先生说到舒心处,情不自禁地表示说,他要告诉时任省作协主席陈忠实,陕西又出了一部好小说;并且亲自给时任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的陈华昌写信,推荐我的作品。回到家里,反复拜读先生撰写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溢着对一位中年作者的呵护和深爱,条分缕析中显现出先生占据的理论高度,较短比长中可见先生香象渡河的深刻。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省文联刊物《新大陆》上。正是在先生左提右挈的扶持下,这部小说于2004年9月,由重庆出版社以《往事如歌》的书名在全国出版发行。2005年,陕西省作家协会和咸阳市委宣传部联手为我召开作品研讨会。先生莅临大会,并且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没有就小说自身说更多的话,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我今后创作方向的建议上。
正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前进旅程中的灯塔,是扬帆远渡的航标。我的长篇小说创作就这样在先生的指导下,挡开双桨,驶向更远的水域。2006年,我开始了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帝》的创作。第一卷完稿后,我首先想到要寄给畅老师。当我将稿子发到油箱后,不禁生出不尽的自责——为自己给老师生活增添了负担忐忑不安。然而,大约过了20多天,我忽然在油箱里看到了先生的回信。他除了充分肯定作品的优点外,还对作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了许多意见,读来受益匪浅。2013年,这部经过四年创作,两年修改的长篇小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师恩浩荡,没齿难忘。

白居易诗云:“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先生以他高尚的师德,为人的风范,渊博的知识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宗师可谓实至名归,我曾经有一副嵌名联这样写道:“文蕴广张,经纶满腹,千里风云生腕底;新锐元创,墨谊昌隆,百篇评论起毫端。”现在“新冠”疫情尚未解除,衷心祝愿先生体康笔健,长寿快乐。
2020年4月9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

杨焕亭:1951年11月生于陕西户县,中共党员。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将近500万字。出版有《海的梦幻》、《月影人影》、《烛影墨影》、《山月照我》等四部文化散文集以及学术专著、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等。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全三册),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