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岁月里走来(15)(根据抗战离休干部苗献龄回忆录整理编写)
文字整理:苗 電
内容提要:
苗献龄,河南西平权寨苗张人,现居河南省郸城县,9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沟通交流无碍。
1923年,苗献龄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艰辛穷困,13岁为生活所迫,去亲戚家中药铺当学徒,16岁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10年,49年4月参加解放军。50年4月赴朝鲜作战。
本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了近代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从农村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到国民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福建前线山区备战,转业后地方工作创业,文革中的磨难,平反后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读后给人以亲历革命发展过程的感觉。
—————————————————————
四十三,连云港施工国防建设
1957年春节过后,部队奉命开赴江苏连云港区域的海防前线,接受了一项新的国防施工任务。
我所在的六零八团二营被指定住在连云港墟沟镇,团部设置在距墟沟镇二里多的军队驻扎地指挥部,各个连队驻地,设置在靠近施工地点的山区附近村庄,目的是便于施工作业。
当时,台湾天天叫嚣要反攻大陆,因此,这里便成了国防前线的防御重点,所以这一带海防线,特别是山区,都要进行挖掘坑道壕沟的防御作业。
我们六零八团二营的任务,就是从云台山的半山腰,挖出一条壕沟坑道,把连云港区域海防线范围内的海中山、长山、念山岛等周围的各个山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防御体系。
我虽然不是直接施工人员,但为了保障施工任务的完成,每天都要不停地奔波在各个连队施工工地,跑前跑后地为我们的战士诊治病人、预防疾病,维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因为施工任务紧张,坑道、壕沟、地下山洞等工程浩大,劳动强度高,危险性也大,经常会出现伤员。所以,我经常接到电话,不停地到各个连队探视,送药,看病,还经常会出现同时几个施工连队都要我去诊病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接到出诊电话,要到连云港云台山上施工工地,为患病的战士诊病。
因为还有十多里山路,为了迅速赶到工地为病人治病,营部领导就派给我一匹马,让我骑马前往诊病。
由于自己平时在医院工作,很少骑马行军赶路,稍有一点暴脾气的马我都驾驭不了。
我勉强骑在马上,刚走了三里多地,那马也许感觉到了我不是它的主人,不管我怎么驱使,它就是不走了,只是在原地打转,僵持了一会儿,我因为急着去看病号,情急之下,就顿缰绳催它前行,它竟然又踢又叫,然后直立起来,把我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直接自个跑回营部驻地去了。
还好,我没有被摔成重伤,也没有被踢到要害,但浑身疼痛,行走困难,又没有遇到其他人捎信,无奈之下,我只好自行取消了出诊任务,一瘸一颠地回到驻地,然后向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又派另一位医生去了。
四十四,夜宿长山岛
我们二营六连的施工工地在连云港海边的岛上,名字叫“长山岛”,岛群由从南向北长山岛、砣矶岛、大小黑山岛、南北隍城岛、庙岛等组成,岛上多为山地,四周多暗礁、暗沙与陡崖峭壁。
要是六连有病员,我们必须从连云港海边坐船,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水路,才能够到达岛上。
有一天,我接到通知,说六连居住施工的长山岛上有病号需要诊治,领导就给我找了一只小船,小船上只能坐三个人,还派了一个老船工掌舵,送我去长山岛。
我虽然以前有过乘船送病号的经历,也在朝鲜战场上经历过大风大浪,可是当老船工撑船走出连云港后,我看到船下深不可测、前面一望无际的大海,看到不断涌来的一波波海浪,小船随着波浪上下颠簸起伏,心里确实感到恐惧。
常听人们说,海上是无风三尺浪,况且当时海面上还有小风吹着,船在波浪上,忽上忽下的颠簸,每一次起伏都让我胆颤心惊。
老船工提醒我说:坐稳了,不要移动身体。又安慰我说:放心吧,没有什么危险。到了这个时候,虽然害怕,但也无可奈何,况且还有责任和任务在岛上等着我,病员还期待着我赶快过去为他们诊治病情,我也是急于尽快赶到长山岛的,所以,老船工说啥我都遵从。
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救治病人就是我的战斗任务,在这样的战场上我不更能怕危险,不能退缩。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海上行程,我们终于到了长山岛小码头,然后,老船工把小船系在码头,我们一起离船上岛,经过岛上的一段曲曲折折坑道和山路,才来到了六连驻扎地。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长山岛,看完病号之后,在一个小战士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六连战士在这里开挖的曲曲弯弯,四通八达的坑道、战壕、山洞,深刻感受到了工程的巨大,理解了他们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对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敬佩。
那天,我在六连工地住了一个晚上,夜里聆听了海浪的喧嚣,感受到了海面冷风的吹拂。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之后,我便和老船工一起回到了连云港墟沟镇驻地。
四十五,机枪连食物中毒事件
1957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中秋节那天,根据上级提议,我们二营的机枪连给大家改善生活,杀了一头猪,中午做了很多好吃的饭菜,但是没有酒喝。
那时,因为国家经济最困难,部队生活非常艰苦,平时吃的都很简陋,几周也难见一顿醒荤。
战士们看到改善生活,有这么多好吃的饭菜,非常高兴,立即围在一起,狼吞虎咽,大吃大喝起来。
厨房准备的也多,中午没有吃完,晚饭时,炊事员还没顾得上加热处理,很多战士便拿着碗筷,抢着盛在碗里大吃起来。
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加工处理,晚饭过后,其中有四十多名战士有不良反应,症状是上吐下泻,并发腹痛。
我接到上级通知后,马上组织医务人员前往救治,到了现场,经过询问,观察,了解,观察剩余饭菜残渣,我立即断定为食物中毒。
当时,由于当时营里医疗条件有限,人手不足,我立马向团部卫生队请求支援,团部也迅速派人过来,我们一起急忙开展了抢救工作。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治,终于控制住了病情,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上级医疗队雷厉风行的帮助,让我很受感动。人民解放军的品质就是这样,目标一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这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四十六,江苏省东海县深山区的国防建设
——————————————————
作者简介:
苗電, 字烈光, 河南西平人,中国西平嫘祖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國新聞報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近年来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板块责任编辑,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百余篇(首)
地址:河南西平县老干局五楼《黉门今古》编辑部。
联系电话:1893967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