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日遐思
文/孙海英
又下雪了,闲来无事,在阳台上看雪。
雪是什么样的?谢道韫说雪是因风起的“柳絮”,华幼武说雪是满天飞舞的“玉蝶”;元稹说岩下“雪如尘”,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贺说白日零星的雪是“琼芳”,苏轼说夜半飞舞的雪是“玉花”;李商隐笔下的雪“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杨万里笔下的雪“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古人是浪漫的,诗意的。他们于“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此时他们眼中的“千峰笋石”“万树松萝”俨然“千株玉”“万朵云”。想着他们如在室内则室内定有暖暖的炉火,如在室外则必有暖身的大氅。否则哪来的诗情画意。
于是,不禁想起《红楼梦》中的琉璃世界。
那日的雪可能也似今日,雪琴形容为“搓绵扯絮”一般。当时宝琴穿着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宝玉穿大红猩猩毡,黛玉罩一件大红羽纱面的狐狸皮里的鹤氅。史湘云穿着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的大褂子,头上带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直到现在我也想象不出他们穿的到底是什么,但必是金翠辉煌的。)只有平民小姐邢岫烟穿着家常旧衣,无避雪之衣,越发显得拱肩缩背。不知此时此地她的内心会怎样的起伏。好在这些贵族公子小姐们素质很高,不会以衣取人。然后,脂粉香娃们赏白雪,折红梅,芦雪庵争联诗。真是令人憧憬的生活!他们,是大观园中的一抹亮色,是大观园的灵魂。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生活却像流星,转瞬即逝。
忽又想起香山居士笔下身上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翁,他对着这“搓绵扯絮”一般的大雪应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的雪可能也像山神庙的那场大雪。那雪下得猛,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身上单寒,抵挡不了寒冷。那场大雪救了他,也送林他上了梁山。他肯定没心情欣赏身边的雪景。
喜儿过年那天,也是雪花飘飘,却又十分凄凉。北风呼呼,大雪纷飞,年又来到时穷人的日子最是难过,喜也不是,悲也不是。
想到小时候,这种天气出行大家都是头戴棉帽,身穿大棉袄、大棉裤、脚蹬大棉鞋,每个人都圆滚滚的,像倭瓜。虽然不美观,但大家都这么穿。这些都是母亲或妻子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穿上心里暖暖的。
我一直觉得东北棉帽绝对是东北人标志,特别是狗皮帽子。它的外形就像雷锋带的帽子但没五角星。《闯关东》中朱开山带的是貉壳的,这种是很不错的,但我没见过真的。但怎么也想不到刘易阳前后反戴的东北棉帽如今竟成了流行的装扮。
看如今街上风雪中过往的人们,穿红着绿,步伐从容,不再瑟缩,不再匆忙。时装化、个性化的羽绒服,既保暖又美观。功能化、多元化的皮草更显时尚奢华。现在有车的人太多了,在车内穿皮草太热了,设计师们又为有车族设计出皮草马甲、短袖。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而今,再大的雪也不怕,因为心是暖的。
【作者简介】
孙海英 女, 1982年生,黑龙江省明水县人。2000年肇东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2003年以函授形式完成绥化市教育学院专科学习。2005年以自考形式取得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证。2009年以自考形式修完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毕业取得学士学位。2015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专业。业余喜欢读书,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现为明水一中语文教师,其文《红花配绿叶》、《祖先的智慧》在《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