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野菜可做粮
作者:笔架山人 朗诵:关蓓
读过白茹云老师的《野菜进行时——白蒿》一文,久久难以平静。心绪随着回忆又飘到了远去的童年时代。
正月面,二月糠,三月未进扫面缸,四月野菜做干粮。

童年最难忘,不仅有值得回忆的趣事,更有是难忘的咕咕饥肠。小时候,农村条件差,缺吃少粮。记得正月过后不久,玉米窝头、红薯还有那萝卜咸菜就又摆上了饭桌。玉米窝头粗糙难咽,红薯吃后胃酸烧心,萝卜疙瘩咸的齁嗓。所以三月天,成了我们孩子的盼望。因为那时候不仅春暖花开,更有好多美味等着我们来品尝。

最先出现在田野里的野菜是荠菜、地苗菜、灰灰菜,嫩绿的身材在光光的田野里格外闪亮。我们拿着小镰刀,小心的挖出,放进菜篮菜筐。幸运的话,一个中午能挖上小半筐,拎到家里,看母亲一棵棵仔细摘好,反复洗净,切碎,焯水,撒盐,再淋上几滴香油,有时上锅配辣椒一炝,一道美味凉拌或者炝烧荠菜不时便被我们一抢而光。有时候野菜挖的很多,母亲便包上一锅野菜团子,野菜团子,就是野菜调成馅,用开水和好的玉米面把野菜包攥成团,当然既没有包子的褶子,又没有饺子的耳朵。蒸熟出锅时,团子一个个好看好吃,至今都让我难忘。

野菜中最难忘的是白蒿,学名茵陈。记得那时候,母亲用扫过面缸的半瓢玉米面搅上切好的白蒿,装进锅里蒸近半个钟头,出锅时腾腾蒸气里,白绿黄相间,淋上捣好的蒜末、葱花,拌上酱油,我一下能吃小两碗。母亲告诉我那叫苦粒(音),现在酒店饭桌上称为蒸菜。

前两天,爱人听说白蒿药用价值高,对肝有好处,下班路上挖了一大袋,择好,反复洗净,切好配上精肉,浇上油,调成馅,包成饺子,我吃了几个,却感觉怎么也不如当年母亲做的野菜团子和苦粒味美。
所以敲一段文字,做为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作者:闫永江,号笔架山人,现供职于南和县应急管理局,喜欢书法,曾得到白惠臣、薛鸿群等著名书法家亲手传教,受书法家薛国章老先生赏识,被收为入室弟子,性懦好静,不喜欢参加书展比赛等公共活动。
诵者简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蓓,祖籍南和。诗心墨韵淡雅情,无心名利做园丁。一个喜欢读书,写写画画,简单快乐的朗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