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再传弟子扬州籍弘体書法傳人---朱福軍(君)先生藝術簡歷
朱福軍(君),男,汉族,号种花翁弘四,自署斋名"得石草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遺产揚州弘一书法藝術専委會副會長。一九六八年生於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揚州,大專學歷,高級園藝師,現供職於江蘇揚州職业大学園林園藝學院。
福君先生自幼即耆書畫,及長,参加中國著名書畫家卞雪松 、楊麟先生的書畫研习班,深得二位先生的启慧。一九八六年夏,应邀參加杭州"西湖二十四景"之南屏晚鍾的工程,成功完成其铭文镌刻任務,艺惊四座,时誉日隆。
一九八六年秋始,正式列弘一大師唯一書法弟子扬州黃福海(別號黃柏、弘二下士)老先生之门墙,深受黄老先生激赏并賜名:朱福君(弘四)
1997年參加揚州市"光彩杯"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2006年6月,作品入選江蘇省首屆高校書法教育.教學創作成果展並獲優秀獎。
2016年作品受江蘇省民宗局原局長翁振進先生的關注,力薦加入泰州市弘豐书法研究會。
2016,2017春節前夕,两次受邀為禅宗八大名刹高旻寺之來果祖師紀念塔恭書楹聯。
2017年七月,江蘇省高校"國緣杯"書法篆刻展獲二等獎。同年九月作品"春夜喜雨"入選揚州市書法雙年展。
2018年元月。受聘于中访网江苏书画研究院书法研究所任副所长。
福君先生研习弘体书法三十余年,遍览名迹,遗貌取神,以儒立身,以道游艺,以释修心。作品被众多名人贤达\文博机构\道观寺庙所珍藏。广种善田,广播福音,广获盛评。
knj亢乃坚
《读心经有感》
“不生不灭”的定理,所阐述的是佛教的宇宙人生观。生命是芸芸众生的共同体,承荷这个“同体”的载体则是大千世界和宇宙空间。因此,万物皆灵性,草本皆有情,因缘合德殊胜,即得自在,即得安养。
“照见五蕴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警示众生反观自心,从贪、嗔、痴、慢中解脱出来,先自度“再度一切”。而一味将紧张忙碌归咎于“为了生存”,那是倒因为果的误区。当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人的生活,虽富而不足;忽略培植福田,又没有信仰,身安而心不安,谈何心灵安养之极致?佛经有云:“空、无愿、无作”为三解门,以无所求的心境,随缘而不攀缘成就一切,才能安安稳稳悠游于世出世间。
而“诸法空相”又应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金刚般若,义理之契合令人叹为观止!学佛改变本质,修行改变观念。如果众生在修持的道路上,能够认知(明白)教理,体味诸佛菩萨的良苦,依教奉行,发长远心,一门深人,则慧根将会示现原本的佛性,成就菩提,从而身心就有了安养之所。无所谓生,无所谓死。即所谓“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是也。生死之间不过是形态和空间的变易过程。自然、自在、自净其心、自得其乐,境随心转,真实不虚,苦又何来?
当纵横维次拓开心灵空间,大肚能容的海量就呈空极辽远之景观,深邃而空灵,极目而视,烦恼和重负将荡然无存,当下即入般若境界。同时照见我非我、人非人、众生非众生、寿者非寿者。在多维层面上,众生所执的生命也就很渺小了。
不可否认的是,谁都无法选择生存环境,难以抛开物性的欲望,更不能违悖衰老、病痛、乃至死亡的自然规律。因此,保持平常心、平静心、舒畅内心,“心无挂碍”,勤修精进,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在蔚蓝的心海里听风观潮,在宽广的草地上听虫鸣鸟叫,体会“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般若智慧,行菩提大道。
慧律法师大德有言:倘能以出世之超越、处世法之纷扰,以入世之积极,行出世之道业,则欲达入世之功业、出世之解脱,皆如探囊之易”。同时,大德还希望“能以入世之修养为发端,而指归出世之圆融自在”。进一步阐释明达义理,成就于心的观点,导引众生于无明。
综上,以幼学之言,稚拙归纳:空为性相之终极,心乃万法之本源,观是自省之参照,佛属安养之境缘。芸芸众生,唯以空心观世,才能达到安养之极乐,才能达到究竟之所在。而《心经》则以荷莲之馨香弥漫于十方法界,并以缘觉慈航于众生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