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沈道初教授旧作《锡梅诗集》(二)
【名家简介】
沈道初,笔名沈文华,孙诚,男 ,汉族,1938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周林秘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匡亚明终身秘书、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江南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江南诗词》主编、《诗学导刊》主编、江南诗友书社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丁芒诗学研究会会长,无锡锡梅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著作: 《锡梅诗集》《中国的皇帝》(系列丛书)《中国酒文化应用词典》《独联体东欧纵横》(合著)《吴地音乐戏曲》《吴地状元》《匡亚明论世治学》《古今咏梅诗词选》《古今吟荷诗词选》《古今吟桃诗词选》(三本书籍主编)、《孙中山评传》(合著)及各类会议报告、文章、序言、通讯、诗、词等约980余篇。




江南诗词学会发起人、常务理事第一副会长、秘书长、 《江南诗词》代主编沈道初先生《锡梅诗集》出版奉赠一首南天竹影刘隽甫
1990.10.7
携手建南社,匆匆忽八年。
艰难常共度,重任每同肩。
韵律谋宽放,词情欲丽妍。
风花撷时代,锦藻荟佳篇。
见报刊吟章,欣为奉贺筏。
神州正改革,美景喜空前。
更写“江南好”,新歌动九天。
刘隽甫先生为江南诗词学会发起人,学会常务副会长、《江南诗词》副主编。
贺沈道初吟长大著付梓(七律)
孙金恕
金陵学府结名流
五十知天展壮猷
砥柱江南欣建邺
挽澜岁首奋苏州
森森凤尾鸣凡鸟
煦煦春风拂锦畴
宽厚清廉良足式
温文尔雅自千秋
孙金恕先生为江南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南诗词》编委、《豪吟》 主编。

沁园春
荀万里
北京自修大学江南分校校长,江南诗词学会第一副会长,《江南诗河)主编,沈子《锡梅诗集》问世,诗以志喜。
楚尾云林,吴头山水, 沈子多情。尚热心旧雨,堪称友谅;喜裁雏凤,不愧师承。笔扫烟霾,胸藏丘壑,落落江淮绝代英。寻常是,曾襟怀磊磊,月旦中评。
君家北宋门庭,三兄弟,喜熙俱令名。又冠龙钟毓,人文济济;具区箫鼓,音韵铮铮。月朗泾桥,风清洛社,桃李阳春花满城。手民正,梓《锡梅》一卷,掷地金声。
注:沈子,名道初,无锡人。
三兄弟,宋嘉佑、熙宁间,沈遘,沈括、沈辽三兄弟皆进士,湖州人,有《沈氏三先生文集》传世。冠龙,慧山别名。
泾桥,即无锡张泾桥。
洛社,无锡市辖钲名。
荀万里先生为《江南诗词》编委。

鹧鸪天·贺沈道初同志
《锡梅诗集》问世
陈衡
血沃江南格自高,欣然命笔继风骚。
驱除鬼蜮挥长剑,叱咤风云横宝刀。
擎柱石,不弯腰,诗情恰似浪滔滔。
同携一甕殷勤甚,再育春花二月娇。
陈衡先生为《江南诗词》编委
闻《锡梅诗集》问世漫题
白坚
1990年10月25日
正是江南光景好
花开又见一枝妍
登临山海行云曲
点染风雷爱国篇
白坚先生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省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学会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诗词协会研究室副主任。

题锡梅诗集
刘工天
十载金陵车笠交,
温柔敦厚仰清标。
令名远耸兴南社,
慧识先施倡楚骚。
避席礼贤推第一,
虚怀尚友逊称么。
政余新谱红旗颂,
逸响琤瑽韵协韶。
刘工天先生为诗坛耆宿。
七律
为《锡梅诗集》贺道初同志诗集成,
特以小诗贺之
赵树民
1990.11.3
锡梅帙卷绽群葩,
佼佼春光胜晚霞。
短笛声声灵秀著,
采珲朵朵碧瑜加。
心仪一气呵成丽,
谐趣九迥醇酿嘉。
妙手慧心凝靉霼,
更播珠玉润淘沙。
赵树民先生为中国法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顾问,江南诗词学会顾问,晚晴诗社顾问。
《锡梅诗集》序
史平
“佛头着粪” ,在为沈道初同志诗集作序时,我首先想到这句话。因为在我看来,沈诗人实在是一位阿弥陀佛。诗人、学者却干着繁琐的“行政”事务,朝朝为人作嫁,却甘之如饴;有求必应,而且不厌其烦;吃苦在前,笑口常开,佛心佛相。他的诗当然是佛语,我又从未给别人写过序,对诗更是“久违” ,因而我这些文字完全可能是佛头着粪。
佛说话是“不打诳语”的,就是真率,这也可说是沈诗的一个特点。《锡梅诗集》中不论是“行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或是“感兴”于新生事物,又或是“致贺”、“喜庆”“怀念”、“杂吟”等,大多皆脱口而出,一片天真,如:
少小心仪秋瑾诗,秋风秋雨更怀思。
绍兴展出平生事,女侠鉴湖万代知。
——-《春游浙江三首》之一
漫脱春衫浣酒红,江南五月遍熏风。
心潮澎湃泛归棹,人在湖山图画中。
——-无锡太湖马山参加江南诗词学会第二次理事会感兴六首之三
晴明偏喜过重阳,又向栖霞举玉觞。
最是江南秋色好,丹枫如火菊花黄。
——-风雨连朝重阳喜睛与友人游栖霞得句
表达了对爱国诗人的“心仪”和对祖国山河新貌的赞颂,几行平淡诗,一片赤子心,皆是脱口而出,虽不是咳唾成珠玉,可确是谐和流畅,一气呵成,毫无牵强别扭,抒谐写景,浓淡相宜。
佛的话,常称为“偈” , “偈”则常谐趣有味,这也是沈诗的特点,不论是写人们习见的题材,或是稀见的题材,均是通俗而不庸俗,浅近而不浅薄,淡中见味,浅而有致,情趣盎然。如《咏菊》
为爱金秋放独迟,一身傲骨任霜欺。
由来获得骚人赏,品重晚香挺秀枝。
就菊花的东方特点及其端凝传统落笔,谐趣而有味,又並不蹈袭前人,我相信“采菊东篱下”的靖节先生读到“品重晚香挺秀枝”亦当叹赏。不亚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等名句。再如《致气象工作者三绝句》
(一)
春满乾坤香满楼,象坛欢聚兴悠悠。
制空确掌风云态,远嘱高瞻通五洲。
(二)
漫天春雨润新葩,雷达频添锦上花。
雨似江河云似海,千歌万曲汇中华。
(三)
日夜耕耘图象花,云笺鱼雁入京华。
待到红波播放日,更新万象乐无涯。
“气象”是古代诗人未咏过的,题材新,但是“自然科学”很难入诗,更难写得有味。细味沈诗,不仅写成了诗,而且很有味,雅切谐趣,写出了社会主义气象工作的特点和世界影响,以及气象工作者的绚烂理想, “制空……”, “雷达……”,“日夜……”等句大有“悟性” ,可供品玩。
《锡梅诗集》多为“七绝” ,轻灵有致,象轻骑冉冉,象短笛声声,象彩霞朵朵,使诗集散溢着灵秀之气。至于眼览、笔触涉及之广,取景撷物之多层面,抒情表意之多样化,也都是很有特色的。表现了作者的慧心、妙手和刻苦的追求,一个终日为琐事搅得心烦意乱的人,能写出如许诗篇,实为难能。当然对于诗艺来说,也许沈诗人正是“诗道初得“ ,要接近屈宋李杜所创造的高峰,还很得“苦修”一番,但是,我总认为孩童的天真隽语,给人的启发未必逊色于哲人深思的佳篇。
《聊斋》有个故事讲:一位盲和尚在嗅着佳篇、妙作的灰烬时是“心受之“, “心受之“正可移用于我读沈诗的感受。我是将他的诗读到心里的,上述的话也可说是“心受之”的反射。只可惜我心田贫脊,良种落下去也长不出奇花异卉,而只能捧出些苔藓,一些效应不高的腐植质,实在有的负于读者,好在沈诗人一贯佛眼看人,不以为侮。
1990年国庆节
注:《锡梅诗集》序已刊载在199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