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元宵……
王凤兰
鼠年关东的正月,寒风凛冽,冷落萧条,由于武汉新冠状肺炎的影响,大街上行人较少,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以往脸上花花绿绿的口罩,被黑白蓝单色调的防病毒口罩取代。往日小孩子们勾肩搭背的亲呢没有了,人们互相间活动的距离拉得远远的,见了面都点头致意,较往日的热情似乎减少了许多。
圆圆家居住的嘉晨小区,节日的气氛依旧很浓,小区内的迎春、木槿、和龟背槐的树冠上缀挂着五光十色的小彩灯,有的挂成心型,有的绕成五角小星星,东西两边的灯杆用绳对拴着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到了晚上,华灯闪烁,火树银花,非常壮观。
圆圆过了年就八岁了,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小姑娘大大的眼睛,两个满盈笑靥的浅浅小酒窝,明眸皓齿,齐耳的短发乌黑铮亮。乖巧聪明。第一学期就捧回了鲜红的三好学生奖状。
圆圆的爸爸义林和妈妈红梅都是中国医大的高材生,爸爸是呼吸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妈妈专攻妇产科。两人毕业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双双被市医院聘用。
关东的冬天干燥寒冷,多数老年人患呼吸类疾病,特别是一到冬天,是此种病的高发期,每年一进了“九”,呼吸科的病号便逐渐增多。
义林在辽西乡下出生长大,辽西的山风海浪给了他高大的身躯和强壮的体魄,白净的瓜子脸,高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近视镜,文雅沉静。这些天他一直忙碌在医院,有时一连几天不能回家。
“王主任,妈妈哮喘又犯了,已经好几天了,必须得住院了,可到现在也排不上床位,八十多岁的人了,住走廊的加床不行啊,我妈本来睡眠就不好,在走廊加床,人们走动说话就更睡不着觉了。” 老病号李琳的儿子趙晓平一脸焦忧来找王义林大夫。
听了晓平的话,义林沉思片刻,拿起手机,“义萍吗?我是哥哥,跟你商量个事,我这有位重病号,是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哮喘病犯的很重,急需住院治疗,但病房早已沒有床位,咱爸的病情已经稳定,烧也退了,咳嗽得也不那么厉害了,把咱爸挪到走廊的床上,把床位腾出来让给那位老太太吧,现在病号太多,实在沒有别的办法了。”
“哥,你说啥?让爸住走廊病床?我没听错吧?亏你想得出来,咱爸来住院的时候可是正常住入的,不是你关照的,你有什么权力让爸到走廊病床去住?”
“义萍,情况紧急,别任性,快点儿收拾,咱爸比那位趙阿姨年纪轻些,并且已经快好了,听话。”
“不听,你当主任我们不图借你什么光,可你也不能给我们添乱呀!”
“义萍,这是跟谁说话呢?生这么大的气。”
“能跟谁?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
“为啥吵?”
“他让你住走廊的病床,把这床位让给别的病号。傻帽,纯属脑子进水了,有病!”
“不许这么说你哥,他这当领导的也不易,遇到掰不开镊子的时候(地方话,难以解决的事),不找家人找谁,这事让咱赶上了,咱不帮他谁帮他?”
“不行,这次就是不听他的,他愿咋办就咋办,那是他的公事,和咱沒一毛钱关系。”义萍一生气两颊通红,眼角噙满泪花。
王大爷见女儿这是真生气了,他了解女儿,义萍平时很崇拜哥哥,很听哥哥的话,今天是真急了。但儿子有了难题,当爹的得帮他一把,他下床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义林,把走廊的床号告诉爸,我现在就过去,快让那位病人住进来吧,别耽误了。”
李琳大娘的病好了,王大爷的病也痊愈了,俩位老人相继走出了医院。
此时已春节在即。义林和红梅把老父亲接到家中,并让小妹义萍回老家把母亲也接来市内,一起过了个热闹的团圆年。
过了初五,父母和义萍三口人正准备动身回乡下老家时,传来了为防武汉新冠状肺炎封区停运的信息。沒办法,只有在这原地不动了。反正家里的年猪和小公鸡进腊月门就杀了,还有几只下蛋母鸡,托邻居帮助照顾几天。
自从义林结婚后,已经好几年没全家一起过元宵节了,今年这是歪打正着,在城里过个团团圆圆的元宵节也不错。大家都挺高兴,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圆圆,她可以和爷爷奶奶小姑一起多亲热几天了。
王大爷是个闲不住的人,这一闲就开始琢磨事情做,他有摇元宵的手艺,早年供义林义萍俩兄妹读书时,手头紧了,自己也曾摇元宵走街串巷卖,赚些零用钱。现在沒事儿干,给孩子们摇点儿自家的元宵过十五。
王大爷说干就干,外面超市是不能去了,有从乡下带来的大黄米面和红四粒花生米,义林家里有白糖,摇元宵的主副料已配齐,王大爷开始摇起了“王氏”元宵。滴溜圆的元宵像一个个滚动的银元宝,在王大爷手中的面盆里摇来滚去……
圆圆第一次看见爷爷亲手摇元宵,很新奇,爷爷摇的元宵晶莹圆润,真好看,比外边买的漂亮多了。奶奶先给圆圆煮几个尝尝鲜,煮熟之后的元宵,银元宝变成了金元宝。花生白糖和的馅柔柔的,入口绵软醇香,外皮金黄,品起来谷香浓郁,口感糯糯的,真好吃。
今天红梅下早班,刚回家不久,义林也回来了。“红梅,快给我收拾些随身换洗的衣服和洗漱用具,我跟团去武汉。” “爸、妈,真不好意思,儿子本想陪二老一起过个元宵节,临时有变,这个十五得去武汉过了。”
“去武汉?啥时定的?怎么事先一点儿不知道?”红梅问丈夫。
“临时决定,那边急需援助。”
“你们科里那么多年轻人,又不只你一个,怎么偏就轮上你了?再者说,你是主任,你走了,谁主持科里工作?”红梅有些不解地问。
“本来院里指派新来的大学生张操去,可张操已定“五一”结婚,家里正在装修新房,酒店早已预定。此次去武汉归期未定,不知啥时候回来,回来后还要有个长时间的隔离期,会耽误婚期的。所以我向院里打报告申请去武汉,不让张操去了,我比他临床经验多,应变能力强。我是党员,这时候应该走在前面,家里这段时间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理解支持我。”义林走到红梅身边轻声安抚妻子。
听了丈夫一番入情入理的肺腑之言,红梅不再言语,两滴清泪从眼角慢慢流下,静静地停在她白晰的面颊上,她低下头不让别人看到,转过身去,默默为丈夫收拾带的东西。她是医生,何尝不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可她也深知这次去武汉的风险有多大,深深的担忧缠绕在她的心头。
看到儿媳妇担心落泪,婆婆心情沉重,能说什么呢!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他认准决定的事是不会改变的,儿子是自己的心头肉掌上珠,是王家的三世单传,自儿子进屋说去武汉后,阵阵担心疼痛袭上心头。她不知用什么话来安慰儿媳妇,强打精神,悄悄过来帮着收拾东西。
圆圆是个懂事的孩子,听到爸爸要去武汉支援疫区,她很担心,她天天看武汉的疫情信息,清楚爸爸此去武汉有多危险,但她理解爸爸的担当,一个人走进书房偷偷抹泪。
自从儿子进屋后,老父亲始终一言未发。这时看到儿子背包收拾妥当,轻轻走到儿子身边,双手抚摸着儿子宽厚的肩膀:“儿子,爸爸读书不多,不懂那些大道理,爸只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放心去吧儿子!不用惦记家里。爸爸相信你的能力,坚信你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医院送站车已到楼下,义林拎起背包向门口走去,小妹义萍悄悄上前,把自己做的红色护身符轻轻揣进哥哥的衣兜,赶紧转过身来,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
义林刚要跨出门槛的瞬间,圆圆从书房跑出来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你先别走,爷爷摇的元宵很好吃的,让奶奶煮给你吃完再走吧!。”
“宝贝,来不及了,爸爸马上就要出发了,十五的元宵你和爷爷、奶奶、妈妈、姑姑先吃着,爸爸的那碗先给爸爸留着,等爸爸从武汉回来和你一起吃……”
诗
| 姓名 王凤兰 笔名 聆溪。祖籍 辽宁兴城,五零后,辽宁省商业学校商业会计专业毕业,东北财经学院函授全优生,会计师。 辽宁文学平台短篇小说创作群主编。作品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程丽娥写作联盟》签约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