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下写神奇
——重庆名医曾传明大医精诚纪实
史怀宝

十二岁那年,出身富农家庭的曾传明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上不了中学,他下面还有三个年龄差不了多少的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得了癌症。无奈,少年曾传明只得眼泪涟涟地离开学校下田插秧劳动,不久,他被老中医外祖父廖仁安领走学习中医。岂料,一个无奈之举,成就了一代民间“神医”的传奇。
作家亲眼所见在重庆歌乐山下的曾传明诊所看见他接诊,他眯眼号脉,号出的结果简直比现代CT、X光透视等医疗设备还神奇,从诊所满墙一层又一层的锦旗上,足以说明他行医五十七年的口碑和传奇。曾传明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即严格更慈善的老人,老人是名满一方的老中医,当时在公社卫生院中医科坐诊。老人让曾传明认真背诵中医口诀、名医名方,死记硬背也要背下来。另一方面,外祖父对曾传明疼爱有加,一次跟外祖父出诊,中午吃饭时,对方端上来两碗饭,一碗一片猪肉片,外祖父用筷子把自己的一大片猪肉夹给曾传明,自己却夹咸菜吃饭。外祖父的孙子、外孙辈子女有几十个,想学中医的很多,有的也学了几年,终因为“中医太难太苦”,只有曾传明坚持下来,并把外祖父的医术发扬光大。一开始,他在公社医院跟随外祖父学习并坐诊。他记得他独自诊断的第一个患者。1974年夏天,某村一生产队长陈冒兵十三岁的女儿陈登容上初中,因为胸痛被诊断为胸膜炎,需要转到县医院治疗。路途遥远,再加上陈冒兵没有借到钱,就找到曾传明,曾传明诊断后为患者开了一副中药,一角二分钱,他当场帮着煎熬,患者吃后,病情立时缓解,陈冒兵决定不去县医院了。三天后,患者康复出院。这件事,在当地轰动一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四川省重庆市潼南县涪江电站即三块石电站建立,曾传明跟随外祖父在电站总指挥部医务室工作,他治疗外伤和常见病的特长逐渐展露出来。1989年,他考取了个体行医资格证书,开始租房屋在妻子老家独立行医。毕竟是外地人,一开始工作打不开局面。1991年12月14日上午,诊所门外走进来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领着一个面部清瘦的小伙子。中年人试探着问:大夫,孩子胃出血,您能不能治疗?曾传明看看病例,说:能治,请相信我。曾传明手搭在孩子的脉搏上,然后开了一副中药,当场为患者煎熬,吃了中药,患者弱有效果。父子俩当天住在诊所附近的小宾馆里。第二天,患者又吃了一副中药,病症完全消失。原来,患者文善军因为“胃出血”在歌乐山空军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准备转到新桥医院治疗。那天,父子俩等候去新桥医院的公交车,候车点正好在曾传明诊所门口。患者父亲偶然去诊所一问,才有了上面的奇遇。临走,曾传明又为患者开了两副中药,总共两块多钱。三天后,父子俩和一群人来到诊所门口,大放鞭炮,送了一只大红鸡公,一面锦旗,锦旗上面写着“医术高明,治血良医”。患者父亲是地方公社党委书记,他以公社党委的名义,情真意切地写了一封感谢信,直接送到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又找人将此消息写成报道,在当地媒体报道。从此,来曾传明诊所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
外祖父从小把“医德”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常告诫曾传明“先做人再行医”。曾传明把医德看的至高无上,医者父母心是他行医的最高原则。下岗职工廖代英患乳癌、她母亲患子宫癌,手术后,都在曾传明诊所康复治疗,曾传明了解到患者家的情况后,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费治疗。祸不单行,廖代英母女刚刚康复,她的丈夫肖勇突发脑梗,需要在大医院手术,亟需手术费五万元。廖代英没有办法,又找到曾传明,曾传明毫不犹豫地借给她两万块钱,又牵头从朋友那里借来三万块钱,肖勇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手术后,又在曾传明的诊所康复治疗。如今,肖刚完全康复,正常上班开大车拉货。廖代英也找到新的工作。
好多患者说曾传明是三好医生,即医德好、医术好、用药好。

史怀宝,山东人,中共党员,文学创作一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现为山东省威海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某杂志总编。相继在《北京文学》《中国报告文学》《文艺报》《山东文学》等国内外媒体发表各类作品五千多篇,创作出版专著《审计风暴》《忠诚》《遍地黄金》《梦中的村庄》《痛饮月光》等。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