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盼
文/紫轩九落(黑龙江)
江南的春风还在路上
被阳光惯坏的雪花 一场连着一场
有些冬眠 开始清浅
苏醒进入倒计时
隔在玻璃窗内 遥望远山的眼
跳跃着光影 有种破裂
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穷
密密麻麻地扩散
等待已迫不及待 或许一声春雷
或许一声啼鸣 盘亘许久的 会悄然远去
(蹉跎微评:以一种节制的文笔,精选了四五枚有个性的名词,建构了冬春相互暗斗的现场。“雪花”代表旧的势力,“春雷”代表新生力量。生命的暴动在第二节里以细节的形式呈现,在实景中虚隐,巧妙而生动。“悄然远去”所省略的宾语调动了辽阔的想象,何止是雪花这么简单?包括战胜一切灾难和腐朽。此作入选纸刊。)
初春
文/吴其同(江苏)
空荡荡的巷子
小孩子的哭声时高时低
一只流浪狗追着一只流浪猫
有人把药渣子倒在路口
祈祷它被车轧,被践踏,病被带走
阳光不合时宜,中午的温度蹿升
二大爷在院子甩掉棉衣
一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
家人慌了,赶紧拉进屋
上床,盖被子,量体温……
午夜,一场倒春寒降临
没人喊冷,也没人咳嗽
一夜无语,凌晨的窗外
我看见柳枝丢了绿披风
流浪狗丢了忧伤
院中的桃树,把笑脸
丢在春风回归的路上
(蹉跎微评:以电影式的表现样态,把若干个镜头串联起来。在短短的三节里,有主角和配角,有情节和细节,有序曲、发展与结果。写“疫”不见“疫”,避开了大话、套话和硬话。呈现了老百姓在抗“疫”日子里的生活常态,表达了春天必将战胜寒冷的坚定信念。)
清明
文/王海华(吉林)
折柳一枝
种植您的碑前
温柔的春风来装饰
一半青山一半绿水
春风没有把思念剪断
相望的眼睛
相守的心灵
让一切灵魂发光而不朽
生者平安幸福
逝者已长已矣
小小的苔花
都在为每一份真诚和珍贵的生命绽放
(原来的我浅读:此作篇幅不长,句句揪心让人痛,逝者可以通过那扇黑夜的背后闭起的门,与生者遥寄思念。成河的泪水,可以使愁苦中躺卧的灵魂上绽放朵朵小白花,语言的真实性,心的宁静感,让生者有诗句来描述,赞美人间烟火,使生命从红尘世界里苏醒,告诉自己,缓缓驶来的春语,其实就是另一世界传来的消息,显示出被思念者的光辉形象,纵有千万年过去,我们同样不能一一忘记!!)
清明挽歌
文/李伦菊
纸幡下是一条新航线
艾草用涩香
安置一场又一场虚无
田野上的水稻和麦子生长的声音日夜萦绕
在他们的耳边,疲惫让他们习惯了装睡
绵绵的雨让界河溃堤
他们被流水冲走
生锈的镰刀将会遗忘他们
土地会因为他们的劳作,而记住他们的样子
并在爱怜中将他们紧拥
越来越遥远的
世界还是他们又爱又恨的样子
长亭外,古道边
天之涯,地之角
谁说人生有尽头?
众生用欢笑与哭泣,一次次谱成离别的笙箫
我们也许还会擦肩而过
在黑暗的旷野
在世人唤不醒的长夜里
(原来的我浅读:毁了时间腾飞的羽翅,而你却成了生命中神秘的居留者,成为一切话语的保护者啊,请与流年和解,与过往和解,无知地俯伏在你的左右,成全了内心积蓄很久的情节一一释怀,想必能缓解封闭清明时节的心门之痛。是的,不得不正视时光冲刷的痕迹,也去掉你所有的念,来吧,放弃你充满心头的痛点和阴影部分,使你在今生的时间里融化,此时刻骨铭心的一切原谅吧!!)
清明时节
文/王子(湖南)
四月的柳笛把天吹破了
倒下的泪在心海里汹涌
干涸之后只剩下咸苦
父亲的家不能汪洋
双膝弯成水渠
告诉他
庚子年是如何用一捧捧黄沙感动上苍
有顽强的杉木护佑
花草们都会努力绽放
香烛的泪烫疼了我
清风帮我揉揉
顺便带来橙香
布谷鸟也凑上枝头
吟唱春天
(余新明浅评:作者把清明时节的断魂雨,比作柳笛吹破了天军下的泪滴,淅淅沥沥,悲悲戚戚,虚实结合的写法,一下子把人带入了忧伤的意境,紧接着,在祭奠父亲的同时,告诉他这个庚子年的不同寻常,委婉地写出这次疫情下人们为战胜疫情所做出的共同努力。结尾一节,用写实的方式,通过布谷鸟的叫声,让人们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希望。全诗结构安排紧凑,亦景亦情,虚实结合的写法,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
一半思念,一半珍藏
文/闻墨(河北)
以这样的方式
安放断肠的牵挂
一半深埋土里
一半高出田野的光芒
也许,只有半圆的坟茔
才能容纳亲情的重
也许,只有深埋的挚爱
才能彰显弥足珍贵
我们的血脉
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厚重
一次次地抚摸与打量
一回回泪水决堤,淹没痛心的感伤
一半思念,一半珍藏
就像黑白分明的平凡日子
就像日月轮回的短暂时光
(余新明浅评:作者把清明节的思念与牵挂,用“一半……一半”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既表现出了对亲人的怀念,又表现出了对亲人的留恋,整首诗情真意切,思念绵长,“一半深埋土里,一半高出田野的光芒”,“一半思念,一半珍藏”,这样的描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彼岸花
文/余亮(陕西)
分不开的生与死
钉在躯体的两端
同样的风雨我们都不曾相遇
只因你有你的旅程我有我的轨迹
把我的躯体风干成一把登天的梯
登上高处去找回你的记忆
寻觅我的踪迹
或许
在你孤独的梦里
会嗅到我的气息
那是我将自己藏在了你的心底
早已与你合二为一
与你同体
(杜晓旺浅评:借花说生死和活着的意义,大命题从小处着笔,这也就是彼岸花在诗里表现出来的东西。花不具像,要参照自己的个体生活经验才能读出诗意。但此诗给读者的指引是明确的,那就是与“你”同甘共苦,说白了就是愿意共命运。)
那一刻
文/西楼望月(黑龙江)
在一个黄昏,我猛然看清
自己的模样,忽然害怕
一种事物,会在下一秒
消失
我把一些金属的笔和纸
安置在林间,小溪
安置在一座古寺
禅院的钟声,悠远,绵长
我对着月亮,发出
相同的声响
说着一些虚拟的对白
刻下一些,雪一样的文字
远比
书写一封家书,来的容易
华意读诗:一面与另一面之完美契合
这首小诗写的较为活泼灵性,蕴含书信的质感仿佛信手拈来,显得不做作,非常的自然流畅。未发现瑕疵,看来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下面我用我自己的方法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我常和诗友讲,一首诗是有两个层面的。要用一个层面表现另一个层面,这就是双主题。
一首诗的好和深度常常要有双主题来表现。他的第一个主题是那一刻。而那一刻从时间上来讲,写的是黄昏和新月初上。而包含在其中的另一个主题写的是思念,姑且不管他思念的是家乡或者是家庭,他要表现的是那一刻的状态。
开头看清自己的模样,怕在下一秒消失。与结尾的家书前后呼应构建了第二主题。
在第一主题的构建上,是这样安排的,当黄昏的阳光照进林间,那些金质的光影正在书写小溪绵长的情感,一声声敲打古寺的悠远,而对月思人成为霜白的惆怅。
这是我总结的语言,而诗人的语言是独特的,巧妙的用安置安置对月来完成内容,笔纸安置林间,小溪安置古寺,对月说些钟声样绵长的情话。这里钟声对月,忽然能让人想起两句古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影成三人,静夜思呀。这是读者通感得到的,作者并没有写。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意外的收获。
在完成了前有纸笔后有文字家书的这样一条情感线,小诗就有了一份龙骨,这样小诗就能站立起来。读来能让人完美呈现出那一刻,嘴里留下清雅之气,余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