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里的故事
梁冬梅(吉林.长春)
清晨,打开窗户,楼下金色的连翘花在盛开着。远望,那棵桃树也满树花苞似星星在闪烁。不禁想起妈妈家李子树的花苞,很想在妈妈屋前晒晒太阳,听鸟叫,鸡鸭鹅的叫声,几声犬吠,看燕子筑巢,任春风拂面,多美好和惬意的春天。
我正忙着沟通工作,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赶紧放下手机。电话里传来了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你是梁冬梅吗?”我心提着,妈妈又有什么事呢?祈祷不会有什么事。“你妈妈找你。”电话传来妈妈亲切的声音:“冬梅呀,你朱保昌叔叔,他们大队几个人帮我把咱家院子里果树剪枝了,他们磨刀的磨刀,剪枝的剪枝,个把小时就弄完了。有刘刚、朱保奎、齐军、王永发、尚小海是村里环卫工,刘刚是天天帮大队义务挨家送防疫卡,问有没有外来人,体温情况,那四个是村里扫大道的,你写篇好人好事把它贴到大队墙上。”我说:“真得谢谢他们,妈妈我写了纸刊也不一定能发,我就写篇发微刊。”妈妈说:“这是多好的素材呀,我一个老太太无权无势,一个人在家,我正好刚要给李子树剪枝,大队委员你朱保昌叔叔看见了主动帮我剪,还在大马路上捡了两个楂子,说嫂子你留着烧火吧。那树都长绿叶了,打花苞啦。干着急呀,我这也干不动。”
我又让宝昌叔接过电话,与他聊村里抗疫的事情,疫情发生以后,封村封路,拉土把一些路口垒上。有专人24小时在村口站岗值班,在冬天零下二十几度不畏严寒,查过往车辆出入人员,登记测体温。该隔离的必须隔离。现在是外地人回来的,也必须登记,测体温,大队出一个人,卫生院出一个人。天天有人挨家挨户发卡查体温,看没有发热症状咳嗽等,有症状的必须隔离,没症状可以自由出入。道路上的垃圾,天天清扫,路口都有垃圾箱,两三天或者一周一倒,街道天天清扫的干干净净。
现在路旁有路灯,马路边有柳树、丁香树和果树,各家门前有路灯是太阳能的,家乡变化挺大。我说:“我真应好好写写家乡了。”疫情期间我同学徐华的爱人卢凤友也当志愿者天天挨家挨户发卡、询问、排查情况,他们似家乡挺拔的白杨默默地奉献着。正是他们的奉献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妈妈说:“那院你于婶一个人领着孩子,墙是单板,她像练杂技似的站在单板墙上,用手折果树枝,我说你不把那树枝给掰突了皮了吗?把剪子借给她们用,大伙儿都借,把剪子也弄得不太好使了。院子里的葱早就绿了,蒲公英叶也出来了。大姑娘你是作家,妈不是显摆,这是多好的素材。”我默默地流眼泪,“那天我打完苞米卖17000多元,觉得比每年差好几千,觉得不对劲儿,差上差下还可以,不能差这些。一看地下还有那些冻在地上的苞米穗子,还有20多袋土玉米,我就一穗穗一粒粒用手搓,贪黑起早你刘金才大哥帮搓了几次。”妈妈感谢着他们。
有一天,天阴的很,雨夹雪,前后院全是玉米粒,妈妈干着急,累的腿走路抬不起脚。晚上八点多钟,刘杰叔叔与王玉平婶子从县里回来都没吃晚饭,小婶说:“大嫂,把玉米装起来吧,要不白瞎了。”妈妈说:“我没办法,我实在也干不动了,不管它了。”小婶腿还肿着蹲不下去,刘杰叔叔胳膊还疼,她俩把苞米给装起来了。第二天就下雨了,要不然这些粮食全被水泡了,得生芽子。妈妈感谢着他们,千恩万谢。我也感动着他们的热心帮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妈妈平时谁有个小病小灾儿,她会用针点一下穴位就好。谁家有点困难妈妈会主动帮忙,也会帮他们出谋划策。妈妈家有点啥事,大家主动帮忙,人们也都记着她的好。妈妈与我聊起了中国的疫情、世界的疫情、国际形势,每天看新闻还说自己的看法,说的条条是道。
我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很想妈妈,这个疫情期间二弟从内蒙回来上班也被隔离14天,妈妈一个人在家我总惦记。我说:“妈妈我最惦记是您,只要您身体好我就放心了。”放下电话,爱人说:“妈不也会写诗吗?”我有很长时间没有与妈妈对诗了。那天打苞米后院高凤臣舅还有前院张大峰身体不好还过来帮打苞米,虽然我们用不上他们干什么,但是能过来看一看我们就觉得很感动,因为他把你当亲人看待。我也感激着大家对我们家的照顾,对妈妈的照顾,那份亲情,那份乡情永远萦绕在心头,似家乡的小河水在心里流淌。
感谢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袅袅升起的炊烟升腾着我的乡情。
春风吹绿了大地,传播着人间的真善美,疫情无情人有情。

家乡的大豆玉米高粱养育了我,淳朴的乡情常令我感动。下车时,一句小冬梅回来了,使我倍感亲切,我在那些老一辈人心中还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有时也心酸,家乡还有的人为看病发愁。妈妈说:“你黄大姐搬走了,离的远了。左邻右舍都是空房子,陪读的陪读,打工的打工,有的去远方儿女家。”家乡在发展在变化,不变的是乡情,那缕缕炊烟还散发着人间烟火味儿,我的根在这里,公鸡的啼鸣把我们从梦中唤醒。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春天,用希望和祝福编织春天的花环,祝福人们吉祥安康!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常会想起家乡的那片槐树林,那一串串紫色的槐花摇曳着我少年的梦。朱保昌叔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长得很帅气;齐军眼睛不大,眼睛也不太好使,在我家前院住,他四弟是我小学同桌;尚小海我能想起他的样子,刘刚以前在我家厢房住,能想起他们的形象,朱保奎叔曾当过兵,多年不见。也许他们现在是满脸皱纹,岁月催老了容颜,催不老那份淳朴的乡情,以前的点滴在眼前浮现。
我用心香和爱写了一封信把它送给太阳,让它永远发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浸到我们的骨子里。那一粒粒玉米凝结着多少农人的汗水和心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恩这片土地!感恩生活赋予我的一切!
我不让妈妈种地常为这流泪,妈妈这么大岁数还种地,好像我们多不孝,让人笑话。妈妈说:“自己动手创造了财富,笑话我啥,劳动最光荣。看那些蹲墙根的哪个活过我,干活累不死人。”人们很敬佩妈妈。一个女人36岁守寡,把6个子女都抚养成人,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妈妈刚强能干不服输,人们夸她是女强人,都竖大拇指,日子过得比有男人的家都好。妈妈用她的勤劳善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爱的港湾。
有朋友也劝我说,老人家愿意干让她干吧,当锻炼身体。但我就是心疼妈妈的身体,那累弯了的腰,想起就辛酸流泪,每次回家回来都得病几天。
人们对妈妈的帮助是春天送我最好的礼物,那一抹抹绿在春天的海洋扩大扩大,变成大爱的海洋。蒲公英花开了,它不管严寒酷热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乡亲们似一个个蒲公英在家乡筑梦。
妈妈在这个小镇已经生活了50多年,我的家乾安县让字镇让字井,乾安县每个地名,都根据《千字文》命名的,这里有着古老的文化。
不禁想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首歌“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呜喔呜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也在吹响,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春天里的故事,似那李子花芬芳着生活……

作者简介:梁冬梅,笔名海阔天空,就职于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副秘书长,四川文学艺术院院士,《西南文学》执行主编,《新蕾》副主编,李清照历史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签约作家,首届李清照文学奖、梅娘文学奖获得者。部分散文、诗歌均被收录各级各类年选,文章散见 国内外各大报刊网络平台,并获得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