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啥货?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我会把神圣的一票投给FF》,还是一位“捧着财政饭碗”的著名大学的文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把获“诺贝尔文学奖”视为荣耀、视为神圣、视为骄傲,实在有点上火。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国际文学大奖”,因为“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普遍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所以获“诺奖”便获得了“国际殊荣”,事实上也是。但是“诺奖”的其中一个奖项对于中国,却具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诺贝尔文学与和平奖”。“诺奖”的五个奖项中,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远离了政治,而“文学与和平”则不是,与政治休戚相关,问题也就在这里。
先来说说“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分别于1989、2010年,授予了两位中国人,一位是臭名昭著的闹国家分裂的大喇嘛;一位是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且正在服刑的囚犯。除此便无他人,这“和平奖”的用心昭然若揭。
再来说说与“和平奖”同类的“文学奖”。在本人“聊文学”(二)(点击可查看相关文章)中就提到,文学是有“属性”的,文学是具有明确“思想意识形态”取向的。可事实上很多人总以为文学与思想意识形态是可以撇开,是可以有“纯文学”的,起码世界级大奖“诺奖”,总应该是持有一个“纯文学”的标准吧,那就错了。
文学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学的“诺奖”当然是思想意识形态的“诺奖”,这是一个基本逻辑,很顺畅也很正常。“诺奖”的评选委员会的评委是西方思想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评委,所以“诺奖”的获得者就只能是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西方作家,或者可以为西方意识形态所用的东方作家——“西方作家”+“东方叛逆者”。也就是说,在中国(也包括前苏联)只有“叛逆”作家,才有可能被评上文学“诺奖”(比如2000年“诺奖”授予了名不见经传但是被誉为“离经叛道”且还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作家高行健,接下来就是莫言了)。
既然文学“诺奖”是意识形态的诺奖,而思想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又基本是一回事,文学“诺奖”也就自然而然地与政治挂起了勾——不信,那就回看历史。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相信,从诺贝尔文学奖开评至今,曾经出现过有作者竟然拒绝领奖的。一位是前苏联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真理报》这样说:“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大国的偏见”,是戴上了“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国家意志,是“被迫”放弃的,那么我们就继续看下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萨特,他是以个人的名义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因为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只颁给那些“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而萨特本人是左翼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对他而言,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对右派的妥协,而拒绝它则是对原则的坚守。他给“诺奖”评委会的信中这样说:
“我很清楚,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有些事情恐怕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重要的是萨特不仅是文学家,更是哲学家,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辨别力更高于常人。
的确,如果说让普通民众都弄明白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是一种过分的要求,普通民众只是需要积极、健康的文学,他们只是文学作为精神食粮的大众消费者。不知者不怪啊,普通民众说FF日记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那是因为他们只听说“诺奖”是很高的鉴赏,他们看不到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无形黑手,只是起起哄而已。但是作为“文学院”领导,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的所谓有学问、爱思考,且还大都还是国家“财政供养”的知识分子们,也“不知道”这世界级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一回事,还竟然视“诺贝尔文学奖”为神圣、为殊荣、为骄傲,这未免有些悲哀了,也属实让我等百姓平民憋气、上火。
补充一句,按照“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诺贝尔文学奖门槛,日记参评“诺奖”并获奖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