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碉堡炮楼始于明末,盛于清末民国初年,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永宁地处于豫西山区,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地方不靖,群雄蜂起争霸,乡村便纷纷筑堡建寨以自保,修建炮楼则是有效的攻防兼备利器。
在清末民国时期,豫西土匪、刀客横行,拉杆结伙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打打杀杀,民国政府忙于军阀内战,顾不上对土匪围剿,使他们不断做大。各村各族为了保护各自利益,纷纷建寨修炮楼。据不完全统计,洛宁炮楼有两千余座。解放后炮楼塌的塌、扒的扒、毁的毁,全县仅存古炮楼不足十座。现一一介绍,与大家共同分享。

1.涧口村炮楼。位于村中路边院中,楼高三层,约十六米,石头青砖为基、土砖混合瓦木结构。炮楼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楼身有砖圈枪眼、砖圈观察窗,砖圈门洞,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有部分土坯损毁,现作堆放杂物所用。

2.司阳村炮楼。位于村子北路边,楼高三层,约十六米,基为石头,上为土坯,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枪眼,楼上有观察窗,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现已蹋毁。

3.牛王庙郑姓炮楼(1)。位于牛王庙村西北台地上,楼高三层,约十六米,石头为基,上为土坯,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砖圈枪眼、楼上有观察窗,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有部分土坯损毁。

4.牛王庙郑姓炮楼(2)。位于牛王庙村南靠山的台地上,楼高三层,约十六米,石头为基,上为土坯,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砖圈枪眼、楼上有观察窗,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有部分土坯损毁。

5.黄村村炮楼。位于村偏北路西五六米距离的院内,楼高三层,约十六米,基为石头,上为土坯,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枪眼,楼上有观察窗,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现保存较好。
(此图由周流宗提供)
6.梭洼村胡姓炮楼。位于炮楼自然村,石头青砖为基、土砖混合瓦木结构。楼高三层,约十五米,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枪眼,楼上有观察窗,土坯封顶处有三层青砖镶嵌,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

7.关庙村炮楼。位于关庙村南路东一院内,楼高三层,约十六米,石头青砖1.5米为基、炮楼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楼身有砖圈枪眼、砖圈观察窗,砖圈门洞,上履悬山式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是土坯炮楼中保存存最好的一个。

8.牙口村炮楼。位于牙口村一个空旷的台地上,楼高三层,约十六米,下处2.5米为砖以上为土坯,为清末民初建筑,楼身有砖圈枪眼、砖圈观察窗,砖圈门洞,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较好,下一大门,第三层一中门两小门,侧面也同三层,保存基本完好。

9.洪岭村炮楼。位于村郭姓祖祠西南,楼高三层,约十六米,石头青砖为基,上为土坯,炮楼建于清末民国,楼身有枪眼,楼上有观察窗,上履木椽起脊履小板瓦。该炮楼主体建筑目前保存一般。

10.张坡碉堡炮楼。位于村北一沟中,楼高三层,约十五米,基为石条浆砌正面青砖圈门,两侧石头浆砌;青砖至顶,为清中末期建筑,二层四面有三十二个枪眼,四个门洞,上部南北有砖司头四个,有莲草纹花脊瓦起脊,下履灰小板瓦,从建筑格式看为富户人家的碉堡式炮楼,该炮楼主体建筑保存很好,是今后教育后代,学习历史的实物教材。

11.石窑村碉堡炮楼。位于石窑村路东院内,楼高三层,约十五米,石头青砖为基,青砖至顶,为清末建筑,二三层有砖圈枪眼十二个,砖圈观察窗六个,一层有砖圈门一个,墙上有拉丝,封顶为艺术花墙,侧面为为青砖镶嵌至边,脊应为花草纹脊瓦。从建筑格式看为富户人家的碉堡式炮楼,只是近年楼顶塌掉。该炮楼主体建筑保存很好,是今后教育后代,学习历史的实物教材。

12.东宋丈庄碉堡式闺楼也称官邸楼。位于丈庄程家大院后面,楼高三层,约十六米高,十米宽,长十五米。石条浆砌为基,青砖浆砌至顶,密实压茬,一层为三间砖圈拱窑,楼墙厚三尺余,墙上有拉丝;一层东间有砖砌楼梯,二层东间有木制楼梯仅容一人躬身上下,西南正墙上留有七个又小又厚的透气小窗或为枪眼,为防御之所用。为明末至清康熙年建筑,三层前后左右有砖圈小门窗六个,平时为闺房,动乱时为碉堡楼,护院甲丁可据高守护,楼顶为莲草纹花脊瓦,顶为小板瓦履盖,边有四花纹脊瓦镶嵌,十分庄重大方。宅院五所,祖祠一所,房142间,占地二十余亩。砖瓦都是清政府从山东临清,通过黄河、洛河漕运至永宁,为洛宁保存最好的历史闺楼。

13.下峪过街楼。位于下峪老街西头,楼高两层,约十一米,条石砌筑为基,底层宽五米,上层三米三,青砖至顶,下层为青砖圈门门宽三米高三米上题〈古赀谷〉三字,上层为楼房建筑无前后墙,侧墙至顶,墙宽五十公分,有司头,上履莲草纹花脊,履小板瓦。古赀谷何时改为柳林镇,无籍可考,据张清华介绍;明初下峪连降大雨二十八天,古镇被大水冲毁,后移建柳林之西,古镇可能在马坟沟口至石桥沟一带。今过街楼为明末清初后上庄王姓所建,今为洛宁唯一古建筑,应加强保护。

14.崖底村寨门。位于崖底村原公路边,座北面南,门高两层,约九米余。下部石头为基,土砖混合瓦木结构,青砖加圈门洞。 一层五米,二层为土坯上履小板瓦,二层两侧和正面有观察窗三个,正前面有砖圈枪眼两个。建筑时间为建国初期,取名《新兴寨》,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炮楼,土坯或青砖外墙,或泥土捶墙筑砌,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明清以来,炮楼这种防御性建筑在洛宁大地很常见,几乎每个村子都建有炮楼,防盗、防土匪、防外敌,保村子平安。如今,这种见证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建筑已寥寥无几,或因自然灾害,或因随意人为,炮楼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斑驳。但在以上十余个村中留存下来的古炮楼、碉楼、闺楼、过街楼、寨门都保护较为完好,青砖墙、土坯墙记述着历史,记述着岁月。在岁月的洗涤下突显得格外的辉煌。
如今,这些古炮楼,已成为洛宁人民心中的丰碑,应是洛宁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德育基地。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给予支持。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