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君
《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尤其讨儿童们喜爱。
不同的年代,对西游的理解不同。小时候看过《西游记》连环画,听过收音机里的说书,也看过电影《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可以说每个儿童少年都或多或少读过,看过有关西游记的故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玄幻小说,但又不仅如此。
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我们成年人再来看西游记,就会发现一些门道,不止是西天取经,大闹天宫,取经斗妖那么简单,它实际是浓缩了古代人民对于民间思想文化的整理与思考,在玄奘西天取经的传说基础上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曲折的宏阔叙事结构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信我给中文看官分析一下:
1、包含了中国先人对天地自然探求与思考。
从华夏文明历史记载以来,初始阶段是神话,后来是传说,以及到《山海经》,无不蕴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好奇、迷惑、探索。西游记中的石猴变为孙悟空,就是脱胎于神话的艺术形象创造。那么,天宫,土地神,众仙神、妖怪还有唐僧,途径西域各国的原型,又有人的参与,所以这是在神话传说与唐三藏法师取经故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部小说。
2、包含了从黄老哲学到道佛思想的世俗化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学说,它又是从先秦前后时期的黄老哲学继承而来,到了北朝汉唐,佛教思想从西域伴随丝绸之路上的驼铃辗转传到中原腹地,首先在西域,先后有经翻译过来,后来又有达摩法师亲自东来传教,影响出现了禅宗各派。刚开始,道家学说是入世的,是百家学说的一部分,只不过老庄以无为做有为,这在道德经后面部分有大段阐述,其实是和儒家一样在劝世人修德养身和教君王施政王天下的,直到后来才成为宗教,宋朝时某道士忽悠宋徽宗能做法阻挡金军进攻致城陷,成为笑柄,才没落入山林。道家思想在痛定思痛后改为潜心修行,直到元朝丘处机被努尔哈赤招为西征帕米尔军师,道教才重新复兴。但这一折腾,佛教思想已在中国落地开花。从汉唐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定型与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原王朝的主流文化。而元朝的几代皇帝特别是忽必烈,先后接受佛教思想后具有非凡的胸怀,搞一个中原大会三教合一,释儒道一家为明朝儒家文人学士接纳道佛思想奠定了基础,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土壤。
从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始,文学小说人物从高大上的创世英雄,开国士族,逐渐过渡到民间英雄,这也为弟子吴承恩的创作作了引领。虽然《西游记》是从过去的唐僧传说和《大唐西域记》等地理志,史记、志怪小说改编而来,但是融进了民间的世俗化神怪仙灵人物,如猪八戒,玉皇大帝,牛魔王,土地神等,仙界属于道教人物范畴,佛祖,唐僧,观音属于佛教人物,一个用文言的儒家作者,除了博览群书,广猎典籍,更不缺少一种向人民大众学习的精神,将道佛原型,民间神妖怪作为创作原型,大大丰富了《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向读者呈现了史上未有的唐僧,八戒,沙僧,孙悟空等鲜明形象,提高了普罗大众也能欣赏的娱乐品味,也记载了儒释道三家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借鉴融合,及神,佛,人,妖精这些形象背后只有达官贵族、读书人及宗教人士掌握的思想文化向民间运动,扩散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为明朝半文言半白话小说,为清朝市井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反映了吴承恩等文人志士个人修养与思想转变的发展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结合以上论述,参阅吴承恩经历和创作活动进行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注:《西游记》传本或有传说署名元丘处机者,但他是道家代表,根据本文论述,及十回以后皆取经向佛为主,故笔者认为,可能是吴承恩将简本西游记演绎改编而来。
原创不易,请勿未授权情况下转载发表!
作者联系微信18253364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