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有书信来往的温馨日子
山东泰安徂徕中心小学 刘新川
前几年的同学聚会上,某位男士直到宴会进行至中场才姗姗来到。几位女士笑着指责他“言而无信”。不料他笑嘻嘻地说:“现在我们早已经都是言而无信的人了。”就在大家疑惑之时,他又笑嘻嘻地解释到:“现在的人都用手机微信,QQ了,谁还进行书信交流呀。”我们听后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此君的幽默,很好的缓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大家立刻又狂欢起来。
那天晚上回到家中,恰巧妻子在收拾整理我书桌上面的东西。她想把我的几十封书信处理到垃圾筐里。我连忙制止了她,重新又把它们收好。这些书信是我二十年前的。我始终舍不得丢弃的。
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了那位男同学说的确实对。我们现在终日在电脑上敲打键盘,或者在手机上编辑短信,哪有什么书信往来呢?我忍不住怀念起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了。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曾经用笔和纸说话的亲切的年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渐行渐远了,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些别样的感觉,想念那些久违的岁月,想念书信曾经带给我的快乐。
记得第一次写信,是我十二岁时写给在莱芜上学的哥哥的,那时内容无非是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告诉他我和母亲姐姐都很好,让他在那里好好学习,母亲很牵挂他等等。焦灼地等了半个月后,哥哥的回信来了,拿着信,我兴奋地念给母亲听,然后又是写回信。
等到上师范读书时,书信就成了连接亲人和好友的载体,那也是我信写得最多的时期。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坐在课桌前,铺开一页素色小笺,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同学朋友的牵挂,(呵呵,当然还有心上暗恋的女同学)都从笔尖和信纸上缓缓倾诉出来。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饱蘸着情感,流淌着思念,满溢着祝福。写好信后,仔细折好信笺,把沉甸甸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封进信封。每当一封信寄出,就开始等待,掐指算着回信的日子。
等待书信是一种心切切的感觉,焦急、甚至有点浮躁,每天都盼望着早一点收到对方回信,猜测着信中的内容。收到信件自然是开心的,轻轻撕开信的一侧,展开信纸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再仔细的阅读几遍,然后就是给对方写回信了。盼望已久或者不期而至的来信都可以是百读不厌的,静静地躺在床上看信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亲人的关爱和叮咛,同学朋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会演化成读信时的亲切和愉悦,人虽天各一方,心却近在咫尺,那就是书信传递的情怀。那些书信岁月真的值得怀念,那里面有我的青春韶华,有令我的生命逐渐变得丰富的养分。
记得写信时心情从不平静,在黄昏或夜晚里,窗外是一片宁静,风吹叶动,摇下一地月光,趴在桌前,凝神细思。写信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思路也会跟着这种感觉走,笔尖吐出的字真切而随意,特别是写给好友的,是思念、是牵挂,是一种难舍真情的流露。一旦有了情绪,就会有说不尽的话语,一页、两页、三页,甚至数页,写完一封觉得情绪未了又继续写另一封信。写好信后,按照不同的含义认真折叠起来,装入信封,用一张邮票带向远方,剩下的就是等待和期盼。
2000年前后,我又热爱上投稿工作。书信更是我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我把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和部分学生的优秀作文写在稿纸上,源源不断寄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每每投出一次稿件,心中就多了一份憧憬和向往。乞盼着稿件能被编辑老师们采用,附带着也能收获一点小小的稿酬。而与编辑老师的通信,更是快乐的事情。
编辑老师的鼓励,我至今记忆犹新,只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坚持下来,实为可惜。
后来,几乎是一夜之间网络普及了,有事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在QQ、微信上天南海北地聊一聊,就是现在的投稿也用在线投稿、邮箱投稿、微信投稿等等,方便又快捷。在纸上写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见字如面”、“此致敬礼”,都成了几乎永远不会再用的字眼,我们己经没有了“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等待书信的焦虑与盼望。这时候,再想收到一封远方的书信,绝对成为了奢侈的梦想,可我却愈发怀念书信了。与其说是怀念书信,不如说是怀念那些淳朴的日子和寄情于书信中的过往岁月。键盘上敲出的字都是一样的,你敲我敲都是完美的效果,就像是被格式化了的表情,情绪已经不再通过字里行间的疏密浓淡表达。不知道到哪里还会找得到“鱼传尺素”的欣喜?还会不会有痴情的男女写出动人的《两地书》?书信这种“最温柔的艺术”正在无奈地远去,怀念有信的日子!
古人云:“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如今,我一时快五十岁的人了,愈发怀念那段写信的日子,怀念那种被亲人、被朋友惦记着的小小的幸福,怀念那些流年里信纸上的温暖。
生命是一处流动的风景,而文字是岁月的留声机。纸薄情深,传递两地相思。在安静的夜晚,有时我还会忍不住拿起笔写着没有地址的信安慰自己,写着无人欣赏的小诗怀念过去。这甜甜的、涩涩的感觉,又有几人真正体会过?手敲击着键盘,诉说心声,但觉的,还是不如用笔写出来的美好。因为不知这冰冷的电脑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感动远在天涯的故交?我想问一句过去的知己:还记得那些写信的日子吗?

【作者简介】:刘新川 山东泰安徂徕人,1973年出生,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作品散见于《山东教育报》、《初中生作文》、《语文天地》等期刊以及《山东教师队伍》《齐鲁文苑》、《孔子文学》《双馨文苑》等微刊平台。人生格言:天道酬勤,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