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散文)
文/孙兴
1981年秋,我们中文系七八级同学,到许昌地区临颍县搞毕业实习。我们那个组一共十五个人,分配到了临颍县城关高中教书。这个学校刚刚改名叫临颖二高,新名字连他们自己也还没有习惯,校长介绍情况时,还是城关高中长、城关高中短的。
我们吃住在距二高不远的临颍县委党校。党校坐落在老城区,和各地党政机关一样,大门几乎千篇一律:四个柱子三个门,中间是正门,两扇铁篱笆。两边是偏门,一扇铁篱笆,正门两个柱子正面各有一幅标语,左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右曰: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校院子不大,坐北朝南。院中建筑,青砖红瓦,样式老旧。甬路两侧,栽有不少花木,苍松翠柏,冬青月季,郁郁葱葱。尤其是办公室前那几株芭蕉,整日介亭亭玉立,夜深人静时,则窃窃私语。
党校西墙外是一方坑塘,坑塘中间是茂密的芦苇,芦苇深处时有水鸟和青蛙和鸣,坑塘四周,靠近岸边长满了残荷。

党校的伙食不错,伙师傅的态度也好。经常吃饭排队的我们,乍一享受到伙师傅笑容可掬地将饭菜端到手边,第一感觉就是受宠若惊。早上晚上一般是白馍面汤咸菜豆腐卤,中午无一例外地是烩豆腐,临颖的豆腐做得尤其好,生豆腐砖头一样坚实,可烩出来后,却柔软筋道可口。说实话,直到实习结束离开,我也还是没有吃过瘾,现在想起来,还止不住流口水。当时,令我们食欲大开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每逢开饭,总有三三两两年轻的白衣天使散落在厅中。原来党校东隔壁是一座妇产科医院,也许她们听人说,党校住进了一批城里来实习的大学生,年轻的姑娘们,自然经不住诱惑,有事儿没事儿地总想来看一看瞅一瞅。那时,我们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前程似锦,将来绝不至于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做终生伴侣。
每天一早一晚,饭前饭后,我们总要出来散步。有一天,我们偶尔来到临颍县南街。那时的临颖县南街村,远不如现在一样如雷贯耳。狭窄肮脏的街道,低矮破旧的房舍,给我们留下的是极其稀松平常的印象。
大概两个月吧,实习就要结束了,我们打点行装,要回学校去。临走,我们十五人,到街上照了一张合影。
我们谁都没有能力预知未来,更无法知道三十年后,我们每个人的境况。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相片上的我们,天各一方,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前排左一这位姓张,毕业后入了仕途,官当了几十年,坎坎坷坷,也算平平安安。前排居中这位也姓张,现在属于官员型作家,他的散文写得汪洋恣肄纵横捭阖。但我总觉得不适合我的口味儿,好像乡间的老汉欣赏不了贝多芬的交响乐,而如泣如诉的民间唢呐,往往给我以泪洗面。片中唯一戴眼镜者,现如今是学者,他桃李遍天下,著作等身,这辈子我是难望其项背了。后排左四这位姓崔,也是兢兢业业官场经营几十年,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不禁令人扼腕慨叹。他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无法说清,但局外者清,我总觉得关键是他在人生旅途中,没有把握好那个度。
至于照片中的其他人,听说他们或为官或从教或赋闲,由于消息难觅,详情不得而知。
201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