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援鄂战疫英雄塑像
文/张桂萍
援鄂载誉归来的医务工作者,是人世间的天使,是我心中的英雄。
春红谢了,夏绿将至。庚子谷雨时节,有幸走访安源区妇幼保健院陈明,安源区人民医院刘炎萍,湘雅医院黄正明、朱凌倩、邓久五位英雄。

黄正明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临床经验、60后呼吸科主任,邓久是初出茅庐的90后未婚姑娘,陈明、刘炎萍、朱凌青是为人妻为人母,如日中天之80后资深白衣天使。聆听他们每个人援鄂其间之亲身经历,回顾今生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从出征到归来,从铿锵誓言到琐碎细节,冒着自己被感染的危险,抱着以命救命的壮举,始终以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穿梭在生死之间。讲者与听众,无不热泪盈眶。感动、感恩、感谢、佩服、敬仰之情充溢着我整个身心。我要为采访中聆听到的所有可敬可亲可爱的生命,为新时代的英雄书写赞歌。
舍小家顾大家
谁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生我者、我生者,我爱者、爱我者,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亲情。谁愿意春节团聚之时离开亲人奔赴疫区冒险?谁又能想到:已亥末,庚子春,新冠病毒偷袭武汉?荆楚大地的同胞经受病毒侵蚀与折磨!
大年初二的萍乡,冷雨连绵。家家户户沉浸在亲人团圆的喜庆中。此时,正在湘雅医院呼吸科值班的黄正明医生,突然接到通知:下午两点钟派一名医生援鄂。
谁去?
春节期间天寒地冻危难关头,派谁去合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黄主任几乎没有犹豫,义不容辞主动请战。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劝已过知天命的父亲,这么大强度的工作量身体是否吃得消?何必冒此风险?家里日子早已衣食无忧,一家人和和美美、享清福多好!但是,黄主任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儿子:什么是共产党员、科室主任与一名医生与父亲的担当。
1月27日,黄主任和来自全省各地的战友,上午11点到达天河机场。他们是全国第6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偌大的机场、辽阔的中原大地仅此一架飞机落地。在前往驻地途中,除了看见几辆防疫车和警车疾驰,不见其他车辆,不见行人。武汉仿佛成了一座空城。与前几个月来武汉出差的热闹繁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场景相比,那份沧凉、空冷与寂静在呼呼作响的寒风里,让他的心更觉凄凉与沉重。“眼前,只有江风悲鸣,江水鸣咽。我难过得掉下眼泪。”讲到此时,他扯了一张手纸,擦去热泪,那一刻我的鼻子一阵发酸。
他说:没时间为情而伤。对口支援的是武汉市第五医院。这是武汉最早一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该院的医务人员已经连续超负荷作战近一个月,身心极度疲乏,他们到达时,五院医务人员鸣咽激动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我们快撑不住了。”队员们顿感重任在肩,恨不得立刻投入工作中去。
“1月27日下午开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将病区重新规划。28至29日,参加国家级层面专家的院感防护和医疗方案培训,以及医疗队内部人员培训。晚上开会,布置进驻医院事宜。30日医疗队正式进驻五院。我们组接管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当日我值夜班,从下午5;30到第二天早上8点。
第一次查房时,一位37岁的病人拉着我的手,满眼写满求生的欲望,说:医生,请救救我!我的眼泪哗哗滚落下来。病人把我们当做救星,我一定不负生命所托,尽全力救治他们。此时,正是疫情爆发高峰期。好多病人情绪不稳定、有轻生念头,队员们耐心开导,鼓励病人和我们一起战胜病魔,健康回家。新冠肺炎病人身处隔离病房,没有亲人陪护,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由于新冠肺炎病情凶险,变化猝不及防,我将所有病人的情况记在本子上,以便了解他们病情变化,制定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进入病房后,才切身感受到疫情的可怕,我们收治过这样三位患者:他们是一家人,老爹、老妈、及37岁的女儿。两位老人相隔两天入院,查房时,老爹爹问得最多的是:不晓得老伴有没有被我传染?有没有住院?老妈妈总是问:不晓得老头子现在怎么样了?其实,二老就住在隔壁病房。怕影响他们的情绪,大家不忍心说出实情。女儿则两边照顾。老爹爹因年龄较大,并有基础疾病,抢救无效去世。老妈妈病情也一度危重,女儿也查出新冠肺炎住院,听她说,她还有个姐姐在火神山医院治疗,一家四口全部感染。我痛感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太强,武汉人民正经历着人间灾难。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37岁的女儿和她母亲都治愈出院。
在工作中,虽然大家都严格做好防护,感染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看到五院一些同事感染后,心里确实害怕。甚至作了最坏的打算,有可能回不了江西。但害怕是暂时的。一进到病房,看到病人正在经历生死劫难,自己又斗志昂扬。我参加过20多次危难患者抢救,真是跟死神抢人啊!为了多救治病人,我两次申请多上班。到五院急诊科请求做义工。队里领导考虑感染风险太大,没有批准。医疗组队员工作满40天后可以轮休,我申请:我是党员,我不休。大家纷纷表示,病房就是阵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惊心动魄的的54天!我们组共收治133名病人。其中危重22人,重症106人,治愈出院119人,治愈率89.5%.圆满完成此次医疗救治任务。取得了:’医护零感染,出院零复阳’的好成绩。”
作为担任萍乡市首批支援武汉救援队队长的黄正明主任,深有感触的说:“这次疫情是医务人员一次人生大考。54天的援鄂日子使我终生难忘。为自己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作出援鄂的果断抉择,感到骄傲。”
如果说男人天生是为事业而生,那么女人和家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俗话说“女人家”,女人后面跟个家!在此次援鄂工作中,白衣天使们不仅巾帼不让须眉,毅然割舍对小家的眷恋,甚至来不及挥手与家人告别,便冲进了苍茫的暮色中。
安源区妇幼保健院陈明是妇科护士长。安源区人民医院刘炎萍,是有多科室工作经历的主管护士,现任内科护士长。在不同医院工作的她俩,都有20年工作经验。都把“当一名白衣天使,用无私的奉献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成为毕生事业追求的航向。她们多次获得“最美护士”、“优秀护士”、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技术过硬,服务贴心。

尽管陈明家中有读高二的儿子,却没有放弃援鄂的决心。她在请战书上写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意冲到最前线,身为一名科室护士长,更应该以身作则。
为了在疫区更好开展工作,爱美的她毅然剪去飘飘长发。短发的陈明,在出征前多了几分英姿飒爽。
聊到儿子,刚才还轻松活泼满脸笑容的陈明倏然啜泣。母子之间的爱与牵挂,在她夺眶而出的泪水中诠释得明明白白。
在离别亲人的日子,陈明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生的路上,一定要靠自己一步一步扎实行走,真正能决定自己人生的,不是命运,而是你自己每一次的努力付出---
好母亲是一所好学校。母亲苦口婆心唠叨一百句,不如漂漂亮亮做一件有意义的实事。陈明援鄂的英雄壮举,让儿子感到母亲的勇敢坚强善良伟大。儿子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这是一个母亲最大的欣慰与骄傲。
刘炎萍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平常都很依赖她。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丈夫对她说:“家里的事情交给我,你放心去。照顾好自己,等着你平安回家”。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每天在耳边说“我爱你”?是在重大的抉择时全力支持,是在一些细枝末节里,在慢悠悠的时光里知冷知热地懂你,是默默为你做一些琐碎的不为外人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刘炎萍的幸福吧!

正是有了这么多舍小家顾大家的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有了这么多家人全力以赴的理解与支持,才使得武汉抗疫较快取得阶段性胜利。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陈明、刘炎萍于2月6日晚上10点与江西一行135 名医护人员集结昌北机场。在机场庄严宣誓: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听从指挥、担当尽责、护佑患者、与疫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充分展示江西健康卫生人的责任和精神风貌,绝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希望。
135名援鄂勇士分为:危重症患者、普通患者两个救治医疗队。陈明和刘炎萍是普通医疗患者救治队中的成员。
2月7日凌晨2点抵达武汉天河机场。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4;30分抵达随州驻地酒店。上午稍作休整,下午2点至晚上10点,所有人集合在酒店会议室,接受战前动员、部署、培训。队长再次嘱咐全体队员:遵守誓言、顽强拼搏、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抗战必胜。有问题,找队长。多少人出来,就必须多少人回去!
队长朴实的话语如一缕春阳,温暖照亮着寒冬里身处疫区队员们的心。
普通患者救治医疗队分成5个小组,各自分配在随州市所辖的5个医院。刘炎萍分配在随州市高新区人民医院,陈明分配在随州市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小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陈明荣幸承担小组宣传委员。
2月8日上午10点钟,广水市医疗小组15人,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广水市最高档酒店。踏上广水的土地,工作人员不停地说:“感谢你们”!!!同时,拿行李,搬东西,嘘寒问暖。为援鄂队员准备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安顿好后,再次深表感谢。并说,生活起居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尽力解决。还特意安排了汤圆,祝愿队员们元宵节快乐!
陈明在日记中写道:我深深感到,大疫面前的广水人热情、友善、自信。---我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战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湖北随州广水,过了一个特别意义的元宵节。
2月8日,该医院确诊病例37例,疑似病例63例,6日送来50份疑似病例检查。估计确诊病例还会上升---为救治更多的病人,医院把一个住院病区的5楼分为6个隔离病区,因是临时收治点,需要及时消毒,避免交差感染。
陈明和同事们一边熟悉环境,一边做好临时收治点的卫生处置消毒工作。
2月9日,陈明早上7:30准时到达医院,经过反复检查确认后走进病区。1病区由援鄂医生、护士和现有的医生、护士共同接管。
她走进医院听到广水医生护士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终于来了”!!!
素昧平生,疫区相逢。却如同久别的亲人与盼望多时的救星一般,从此便是并肩作战、风雨同舟的战友!医务人员稀缺!广水二医院的所有同仁每天都在不停战斗,多少个日夜没有好好休息?天使同样是人,超负荷的运转,体力严重透支。此刻,从四面八方救援的战友,你们终于来了!听到这最简单不过的话语,远超所有煽情的文字,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他们终于可以稍稍闭一闭眼睛、打个盹了!在电视、微信中目睹穿着厚厚防护服坐着、倒地熟睡的天使画面,内心总是掠过一阵阵揪心的疼痛。
陈明坦率说:踏进病区,第一感觉,气氛比自己想象的更凝重些。救治工作千头万绪,病人增多,医务人员依然忙碌紧张。
拖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眼罩模糊。长时间戴着口罩,脸上勒出血痕、汗水时不时滴落,头皮发麻,不一会儿全身汗流浃背。为了节约医疗器材,他们工作5至8个小时不喝、不吃、不休息、不上卫生间。遇上女性生理期,血尿混在尿不湿中,其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她第三天便出现尿路感染症状。这一切自身的困难,都没有影响白衣天使们的工作。看到病人那些无助、痛苦、救生的眼神,害怕、紧张、辛苦甚至个人的安危都抛在脑后。
刘炎萍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连夜奔赴随州的。在随州的日子里,始终牢记刘奇书记的话:把自己当做随州人,把随州的事当做自己的事,随州不全胜,我们不撤军。努力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争分夺秒救治病患,全力以赴开展诊疗。
在我们不懈努力下,高新小组 共收治新冠确诊病人50多例。患者由重转轻全部治愈出院!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随州人民是懂得感恩的。
刘炎萍、陈明反复说:她们在随州的日子,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她们真正把病人当亲人,以一颗博大的爱心演绎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随州市高新区89岁的老奶奶晏学珍,出院时一直握着刘炎萍 的手久久舍不得放下,老泪纵横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热情、有耐心的你们,眼里总是微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一些记不住名字的患者,与他们在一起的经历同样令刘炎萍和陈明难以忘怀。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天天在一起,分发的盒饭也一样。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味口。她们都遇到过一些肠胃不好,年纪较大、情绪不宁、吃不下盒饭的患者。总是耐心开导,讲一些快乐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的同时。想办法让患者与亲人用手机沟通。空余时间一起跳广场舞,并把单位、亲人寄给自己的饼干等食物,送给患者吃。鼓励他们加强营养,争取早一日回家与亲人团聚。
那些躺在床上被护士为他们擦身洗脸,端屎倒尿的患者,同样像亲人一样心疼着白衣天使们。遇到几个患者住一间病房的情况,护士们担心空气不好,影响患者心情。总是一个患者排便后,便立即倒进厕所清洗干净。可是总有如同妈妈一般的患者说:走来走去太辛苦,可以一次清理。护士们总是被患者的理解、关心,深深感动。
陈明不愧是宣传委员。她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一片红色的土地:安源。如同许多萍乡人不了解湖北随州市、广水市一样。患者也不了解萍乡安源。陈明告诉患者:你们知道秋收起义吗?听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吗?知道毛泽东题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那就是我的家乡萍乡。我离开亲人和你们天天在一起,就是受到安源精神的洗礼与鼓舞,我生长、工作在安源,要做一个骄傲的安源人。
疫情期间的护士工作更加琐碎不易,艰辛劳苦。她们要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
一位63岁退休女老师,对自己的治愈不抱任何希望。决定放弃治疗。陈明恰似贴心的小棉袄,每天以最美的微笑,最温情的话语与体贴,宛如春天雨露一般润泽着患者几近绝望的心田。
陈明说:阿姨要坚信,您的病一定能治好。我扎针时,保证一针见血,减轻痛苦。
一颗濒临死亡的心在陈明阳光般的温暖与过硬的医术中,慢慢地苏醒复活柔软起来。女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名字:陈明。一天不见陈明,便询问:“陈明呢?”即使陈明为她忙碌后要离开,她像孩子一般用手扯住衣角,非常依赖陈明。虽然厚厚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遮住了眼前这个娇小玲珑护士的面容,但是温和柔软的声音,仿佛动听的旋律一般,在现实与梦境里都是余音袅袅的美好回忆吧?
陈明遇上一位与她儿子年龄相仿的大学生陈磊。仅仅是和从武汉回家的同学,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染上新冠病毒。陈磊在医院住了37天。属于病情较轻患者。一个月后康复了。出院复查时却又开始发烧,必须继续住院。一个即将恢复自由的人突然又要关进医院,陈磊几乎要崩溃。陈明给了他母亲般的疼爱疏导。即使现在,也一直保持微信联系。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太多太多。
这是一份用什么也换不来的宝贵经历,这是一首心贴心、爱加爱交织成的人间赞歌。
援鄂之行终生不悔
走进英雄,每个人都是那么谦逊平和。从黄正明医生“援鄂之行是医务工作者的一次大考,此行无悔,终生难忘。”到几位白衣天使的共同心声“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换了别人相信也会这样做。”
医务工作者个个迎着寒冬夜色,急匆匆、静悄悄地出征,是否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他们的回答是:更多是一份责任,一份荣光。一人出征,心不孤独。因为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代表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一个省份的形象。
陈明说:“工作中,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上班的第一个晚上值夜班。那种冬夜彻骨的寒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但还是挺过来了。去随州最初一段时间天天都吃萝卜、白菜、土豆。我只提过一个要求:想吃点辣椒。”安源妇幼保健院的领导同事,时刻牵挂着她的需要、冷暖、安危。知道前线的伙食情况后,马上从萍乡寄辣椒、火腿、牛奶、饼干、保健品---出征战士深深体会到了集体与家的温暖。
“此次援鄂归来,我感觉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学习、补课的知识是:心理学。”陈明很有感触地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传承。援鄂勇士援鄂过程中,不遗余力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爱心。同时,他们也收获到了来自天南地北战友、弥足珍贵的友情。处处感受到湖北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白衣战士们看到许多比自己父母还要年迈的长者,向自己鞠躬感谢时,感觉愧受厚礼,心有不安。
离开随州、武汉时,又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最佳形象”护航援鄂勇士回家。十里相送,群众挥手致敬。
刘炎萍动情回顾:场面真的非常壮观、非常感人。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得到如此尊重与厚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一刻,大家哭得稀里哗啦。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英雄陈明,欢迎回家。”这是安源区妇幼保健院,两栋楼房之间高处,至今依然悬挂着的红色横幅。
英雄归来,同样受到家乡人民的夹道欢迎。
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不管是载誉归来、还是长眠不醒,那些每天自愿接送白衣战士上下班、或者默默为大家服务的志愿者,清洁工人、街道工作者、捐献者---在我心中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他们砥砺前行与无私付出,让更多人享受着时光静好。
2020年4月20日

作者简介
张桂萍,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源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