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今没能谋面的袁崇亮老师,充盈着对您的感激……
在山东潍坊滨海,蔚蓝色海岸总是悦诗风吟,这里离黄河入海口并不遥远。

袁崇亮老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一位望重高德的尊师,袁老师的名字早已知晓,至今未能谋面,而在网络交往中,充盈着更多的感激与感动。

记者在各级报刊,广播电台,网络传媒中,经常发表众多的民生新闻,袁老师处于对作者的关注,通过相关媒体,联系到了记者的联系方式。
在以后的日子里,袁老师真情萌动,非常关注记者采写的每件作品,更多的是鼓励,也有许多对新闻材料的补充,介绍以及个人鲜明的观点,感受等等,情感丰沛,溢满真情。
众襄之情,泽润之意。一位望重的老人对晚辈的关心,支持尤为让记者感激,记者发表的作品,老人还多次真诚留言,言语多了一些真挚与厚爱,理性与感性相融,知识与趣味相映,汇文与庄重并举。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位深情的尊师还在关切地方文化,且用真挚之情在付诸太多的关爱,年迈老人还用现代网络与别人交流与沟通,如痴如醉与作者悉心通联,与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起跌宕命运,一起悲欢离合。
记者多为采写新闻,少了白话聊斋,水煮三国,戏言水浒,大话西游的文学意境,落笔侧重地方新闻,文史回眸,前期,袁老师为记者提供了关于烟墩的历史沿革,记者遵循这一脉落,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中国文史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使作品更加日臻完善。
袁老师的微信网名用"黄河"冠首,比拟黄河般宽阔的胸怀,更深深敬仰老人的情深意盈,读懂了感恩,才算读懂人生。
每天苍穹的阳光升腾,夕阳余辉的温存,袁老师的问候,鼓励,赐教,让记者心存感动,在与袁崇福老师畅述中,言及更多,这就如同看黄河,低处着,九曲十八弯,高处看,滚滚向大海。
一流智慧碰撞思想,中等智慧就文论事,承蒙袁老师的博识睿智,让记者在写作激情而动荡的人生里感慨着,充盈着。
如今,经济时代有几人在关注文化?鲜有几人在关心,支持作者队伍?
袁崇亮老师,袁者,崇高中的明亮!顺祝袁老师身体康健!
【备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中国化工报特约记者/袁训成
